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第1篇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RU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第2篇
整部电影的背景很压抑。小日本满南京的屠杀。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学生看不起妓女,妓女不屑于和学生一般计较。一直是这样,其实,一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不知不觉,书娟竟然带着女学生避开妓女们躲藏的地窖往楼上跑,妓女们最后也替代了女学生,奔赴遥不可知的地狱。
身边的女孩不停的在抹眼泪、吸鼻涕。这部电影拍的太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先生压抑浓重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带着大家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开战争。
实在是很喜欢约翰神父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反响不是很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谁说婊子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即使最后,那个爱猫的妓女低声的控诉“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时的挣扎都让我对他们有了更高的敬意。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害怕、哭泣,让妓女的敢爱敢恨又更一步地栩栩如生。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第3篇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被日军侵占,只有一座教堂暂时未被占领,十三个女学生冒着战火,冲进了这座教堂。还有一队受创严重的军人,十四个逃亡的秦淮河妓女(其中有两个妓女在逃亡过程中被日军奸淫致死,死状极其悲惨),一个美国人约翰,他们先后进入了这最后未被发现的教堂。
就在日本人即将发现几名女学生时,已是自身难保的中国军人开枪打死了骚扰女学生的日本军官,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成功救下几名学生,自己却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最后一名军人亦在杀敌几个小分队后与敌人一辆装甲车同归于尽。舍身取义,成就大业,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可敬可亲的亲人!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它不仅代表着一座城池被破坏得只剩残垣断壁,还代表着当年南京被屠杀的三十万同胞的生命!国耻不可忘!而如今,虽然那段历史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中国今日之富强是从昔日被弹丸之国的打压磨练出来的,中国明日之辉煌必定由我们来成就!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对妓女的看法从来就不是友善的,她们是贪恋钱财而又无情无义的代名词,但她们也是迫不得已才会选择这种赖以为生的并不光鲜的职业,在教堂里的那十二个秦淮河妓女与十几名女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经历社会百态、庸俗、人性丑恶的妓女;一边是未经人事、纯洁无暇的女学生。但是戏剧性的是在面对日本人要求的“表演”时,女学生却表现得六神无主、甚至胆小退缩,而那群所谓的秦淮河妓女们,却在女学生们将要跳楼自杀的时候把她们劝了下来,并承诺代替她们去演出生命最后一章。妓女们的机智、善良、勇敢的形象随即凸显出来。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人的善恶是由什么来评定的呢????
同时,男扮女装与妓女们一同去充当替身的还有教堂里的男孩乔治,他的年纪跟女学生们一般大,同样的勇敢善良,为了营救女学生们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片中不乏出现一些中国同胞被日军凌辱的场面,每观及此,身为中国人,却只能握紧拳头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国家富强起来,不让祖国再受外侮之辱!
爱国从来就是一个不会过时的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看到那一幕幕悲壮的画面,时常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现在我们的安居乐业离不开前人为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在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将永存我心!
整个影片始终贯穿着大爱、救赎、救国的主题。我感动于女学生们的纯真善良;我感动于军人们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表现;我感动于乔治舍己救人的精神;我感动于蒲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汉奸父亲对女儿的爱;我感动于妓女们的美丽、善良、勇敢!
古人云:商女不知亡国恨。
吾道: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体会第4篇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