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观后感日记模板5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体裁作文>春晚观后感日记模板5篇
春晚观后感日记模板5篇
时间:2023-11-01 体裁作文

春晚观后感日记模板5篇

春晚观后感日记第1篇

1月31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观众见面。晚会中一支国风舞蹈《只此青绿》以山水人文风骨,颂赞祖国千里江山,赢得了一众网友的好评,被认为是今年春晚“全场”节目。

过去,春晚屡次受到人们诟病,其中没有新意、缺乏创意是最主要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历年来的春晚都在积极寻求创新,力争与时俱进,于是各种流行元素被纳入其中,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也导致春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开始走低,逐渐成为“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可惜。虎年春晚推陈出新,把国风舞蹈搬上舞台,迎合了当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成功抓住了流量密码。

近期国风节目频频出圈,前有河南卫视的中国风舞蹈《唐宫夜宴》使国风国潮走进公众的视野,如今虎年春晚一支《只此青绿》更是将国风发挥到了极致。江山如画,美人如诗,《只此青绿》舞蹈灵感来自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图》,悠久的历史文化搭配上绝美的舞蹈,为观众呈上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前的春晚节目常常陷入误区,不是一味地复古,脱离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就是不加节制地“融梗”,把各种流行语言纳入到节目中,显得较为生硬。《只此青绿》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突破了过去的局限,穿越古今,唤起了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共情,民族文化在现代性的展示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国风节目的推出,不仅能够让民族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更能够唤起人们共同的民族情感。中华民族几年前的传统文明,在国人心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影响,那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永远不会消散。《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这些国风节目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以更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保留了文化精髓,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从《只此青绿》的“刷屏”,我们应该明白,民族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经久不衰,“国风”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用现代化的形式萃取传统文化,激活文化生长的活力,才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

春晚观后感日记第2篇

暖暖烟火气,猎猎中国风,浓浓家国情。2022年的除夕夜,我坐在电视机前,与来自天南海北、千家万户的人们一同观看春晚。

至美中国风

虎年春晚,中国风劲吹,国韵范尽显。舞蹈《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在春晚的舞台上,他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刚柔并济,水袖起落间舞出中国之美,赏心悦目,隽秀清雅。

和《只此青绿》一样,《忆江南》同样也透露着满满的古典美,如同春晚版的《富春山居图》。《忆江南》将跨越六百多年的传世名画,以意想不到的打开方式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领略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它将诗词书画音乐舞蹈之美,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使人不禁想起“烟雨江南,如墨如画”。

致敬中国梦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舞蹈《星星梦》把太空“搬”上舞台,演绎出了孩子们对星空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在逐梦的过程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人让我们感动。韩红的《这世界那么多人》歌颂的正是一个个平凡的英雄,温柔的嗓音轻轻地唱,却饱含鼓舞人心的力量。歌声让人不禁想到了那一个个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的医护、消防、公安、边防等特殊职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他们守护着我们的祖国,也在为中国梦奉献着力量。

除夕之夜,全家围坐观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通过或宏大或微观的镜头、或绚丽或典雅的画面、或激扬或舒缓的节奏,透过暖暖的烟火气传递浓浓的家国情。这一夜,14亿国人共同归纳过去、感念当下、畅想未来。我们一起倾听鲜活的中国故事,感受澎湃的中国力量,见证美好的中国时代!

春晚观后感日记第3篇

春晚未播完,我便开始提笔书写,只因为那一瞥便是惊鸿的舞蹈,让我体悟到了整个大宋的风雅。

宋画里的女性通常纤薄而柔弱,在《只此青绿》这个舞蹈剧目中,青绿这个角色完美演绎出了这样的气质,又超越了这样的气质。她发髻高耸,身披青绿长裙,一举一动高雅而纤柔。“所有的走都是半蹲式的,脚缓缓向前探出,在探出的那一瞬间,达到重心移动的值以后,再往前轻轻蹭一步。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你的袖笼打开,你拥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导演曾这样解读她的动作。演员孟庆旸为了找到青绿望月时的那种“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境界,让自己沉淀了几个月。演出时的她脚步沉稳,眼神凛冽,姿态柔情,空气中总有一种微妙的灵动,像是水面在轻轻泛着涟漪,一步一踱间将东方女性的古典美表露无遗。“青绿腰”这个动作也曾大火了一把——长袖一甩,上身缓缓向后躺,直至与地面几乎平行,再轻轻起腰。“她以绚烂之身成全了时空的联结,赋予全剧一种更加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的哲思。”导演曾这样形容这个动作。山水如人,人赋山水之苍茫,这大抵便是“入画”的境界了吧?

透过舞蹈之美,我体悟到了那个18岁少年王希孟画中的意与情。穿越回千百年前的大宋,是烟雨江南中泼洒的水墨,是护城河中荡开的水波,是少年一往情深的山河。这幅《千里江山图》是他用尽热血勾勒出的。希孟完成了画作的最后一笔,起身拂衣远去,远方的客人叫住了他,“希孟你往何处去?”希孟转过身来,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手臂轻轻摆动,像江水,像山川,“入画去。”这是《千里江山图》的诞生,也是他生命的结束。几百年后的孟庆旸在春晚舞台上,仰头远眺时眉眼间的落寞与深情,是王希孟的情感的诠释,也是我一眼万年的惊艳。

“一舞成画,人即是画,画,即是人。”

春晚观后感日记第4篇

歌舞声中辞旧岁,虎啸迎新春。又到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八点,电视中,红色大幕徐徐升起,音乐声与欢笑声顿时充斥在整个房间中。春节联欢晚会,这场让我期待了整整一年的视听盛宴,终于拉开帷幕。

开场几个节目便深深吸引了我。歌舞《时代感》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相同的热血与激情;小品《父与子》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父子情感;小品《还不还》让我感受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而当我还沉浸在小品的欢乐中时,舞台灯光忽的变成青绿色,十几个身穿汉服,头挽高髻的女子出现在舞台上。古典音乐奏起,她们便翩翩起舞。随着音乐的时急时缓,她们的舞姿也变化多端,婀娜动人。她们仿佛是国画中走出来的舞女,水袖起落,皆是诗意。《只此青绿》,让我也好像身处在山水诗意中,流连忘返。

再说戏曲《生生不息梨园情》,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等美妙的戏曲接连亮相。京剧的豪迈,黄梅戏的婉转,美丽精致的戏服,令人啧啧称奇的变脸,戏曲背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中华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尤其是四个十来岁的孩子上台时,我的内心为之一振且十分佩服他们。他们虽小,但也严肃认真,唱的抑扬顿挫,每一句词,都深深唱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

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介绍也十分精彩,其后的舞蹈《金面》也是美轮美奂。2021年,三星堆又出土了许多让世界惊叹的文物,众多青铜面具、雕塑都仿佛将我们带回古时,把古蜀文化的瑰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舞蹈中的女子与“雕塑”的奇遇记亦是再现了中华古文化的绚丽。

画中有景,景中有人。《忆江南》这一创意性的节目让观众们置身于然景致中,借江上的文人之口,生动表现出了江南的美丽。场景中,两岸青山与平静的江水相映成趣,几叶扁舟悠行水上,颇有意境。朗诵完后,画面一转,青山那边竟有数十歌女,撑着小伞,踱着小步,随着音乐,轻盈起舞。“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句感慨便是对这番美景的赞美。

一曲《难忘今宵》,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便走向尾声。我把赞美之情融入笔墨,向已至的虎年许下最美好的祝愿。

春晚观后感日记第5篇

春晚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无聊的,专给一群老太太看的,昨日被逼无奈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却发现其中的许多趣味。

向上向善

一曲《时代感》将春晚的大幕拉开,它以满满的正能量,唱出新时代的风尚。一支《星星梦》将星辰大海搬上舞台,神舟十三号宇航员王亚平的女儿在节目末尾,“妈妈,给我摘颗星星回来”为节目画上点睛之笔,同时,让人不得不想到宇航员们、科技工作者们即使在大年三十也未停歇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小品《休息区的故事》绝对是春晚的鸡汤泄洪重灾区,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一对夫妻互相埋怨对方不顾家,不着家开篇再说明理由,顺便抖个“包袱”——“外头有人了,有病人了”,最后眼泪一抹,阖家团圆,正好对上近年疫情防控的主题,可惜有些笑点我实在没有get到。

反映社会现实

《父与子》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父子矛盾;同时也写了孩子对领导嘘寒问暖,对父母却漠不关心的社会状况;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父辈致力于弥合与孩子的代沟——一系列的梗——“猥琐发育,别浪”“这一波逆天操作,整破防了”“完了,芭比Q了”;中间还有一大段对话有关现代的教育方式——“如果他什么都听您的,他只会成为您,您给他一次机会,他才会超越您”。父子关系紧张,婆媳关系更紧张。《喜上加喜》就是如此。同时,它还反映了短视频耽误了人们的学习生活的状况,但我觉得贾玲因为张叔儿子对小斐拍摄短视频的喜爱就转变了对短视频的态度,有些突兀。《还不还》结尾也是如此,沈腾在众人心理鸡汤的浇灌下,同意还了钱,这个过程还不到整部喜剧1/5的时间(前面都是沈腾把一群人当猴子耍,疯狂甩“包袱”)好在这无伤大雅,他的每一个“包袱”我都能接得稳稳的。

传承经典

今日,“青绿腰”刷屏了,它源于舞蹈短剧《只此青绿》,舞者下腰至与地面平行。说起《只此青绿》,他是宋代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呈现。画中的山陡些,她们的动作就随着急促的音乐快些;画中的山平些,她们的动作就随着低沉的音乐慢些;画由青蓝两色构成,她们就身穿青蓝相间的衣裳。他们用了一年八个月的时间将《千里江山图》演活了,将传统文化用新颖的方式传承了。

这就是虎年的春晚,它是一首新征程上的迎春曲,它向上向善,它反映社会现实,它传承了经典,它是大年30中最不可缺席的一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