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议论文精彩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体裁作文>爱情的议论文精彩4篇
爱情的议论文精彩4篇
时间:2023-10-21 体裁作文

爱情的议论文精彩4篇

爱情的议论文第1篇

“我”的母亲钟雨和老干部都是背后有自己家庭、年过中寿的人了,在社会法律、道德、舆论的影响作用下,两情相悦的他们只能隐忍地把对对方的爱压抑在心底,而选择在痛苦和孤独中演绎一段精神之爱。

母亲钟雨带着“我”离开了父亲,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内心、对那份刻骨铭心的爱的忠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老干部已经占据了钟雨的整个心,其他所有的追求者,包括与她糊里糊涂地结为秦晋之好的丈夫,此时都不是她所追求的了。她的心里只有那个有妻室的老干部,她甘愿为了这段感情而放弃早年昏了头带来的婚姻。而后,她和老干部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最终没有结合在一起,把这段圣洁的痛苦的精神之恋带到了天国里去。

在这部像音乐、像抒情诗的小说里,笔下的“我”深情脉脉地把这段爱情视为不朽的爱的极限,并思索着母亲钟雨带给自己的启发:婚姻应该是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的,人必须等待真正呼唤自己的人。然而,在作者著书30年后的今天,钟雨对婚姻的理念,她的朴实爱情观为什么仍然是不现实的呢?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小说里已经说到,很多家庭“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而婚姻和爱情也可以分离的”,那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所必须经过的阶段。当人们辛勤劳作后,得到的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时候,很少人会把爱情当一回事的。就是在离我们现在不远、建国之前,中国普通家庭还存在童养媳的时期,这部分家庭里也是先出现婚姻,而后才也许出现爱情的。那时候,因为社会经济的落后,人们思想专注于生存问题的单纯,婚姻与爱情脱离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把婚姻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倘若你像主人公“我”那样,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在所难免的就会有嫁不出去的危险和压力。家庭会因为你没有成家而延续不下去,当这个时候,哪位姑娘说不准就会为了消灭那些舆论的弹头,而考虑不周全地匆匆地完了婚。

我们对这些现象不能太苛刻,这几乎是几千年来的思想沉淀,对爱情无知、对婚姻盲目的传统习惯和思想意识,我们是轻易不能突破或完全摆脱的。

终究弄不清爱情是什么,或是被迫放弃爱情,那是情有可原的。钟雨不也是以维护传统作为自己对待这份感情的最终立场吗?“发乎情,止乎礼”也是这种传统观念约束下人们理性的积极的一面。

精神上的空白急需填补

钟雨在年轻时曾经也追求过浅薄而无聊的东西——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丈夫。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这种虚荣心,甚至每一个人。特别是现代社会里的人,生活物质需要基本得到丰富满足的时候,精神世界留出来了很多空白的空间,大家急切需要一些寄托和消遣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与满足。过于急躁的心里难免吃不准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应该追求的东西,而因此走上了岔道,与自己真正适合的人擦肩而过。等到我们在匆匆生活过后,呼应自己和自己呼应的人都已经错过了,精神的判断和思考都已经疲倦了,最后等待我们的婚姻也只能将就地把它完成。

作者在小说里,除了表示对上面传统习惯、道德准则的质疑外,还有对理想爱情的召唤。所谓的理想爱情,它具有持久、坚韧、隐忍、痛苦、压抑、伟大、圣洁等特点,虚荣的心、急进的心、浮躁的心、空虚的心是如何耐得住挑战和磨练呢?钟雨的朴实爱情观就因为被人们的精神世界忽略、遗弃而变得不现实了。

现代社会复杂多变

如果说,当初老干部的家庭是他与钟雨有情人成眷属的最大障碍,那么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利益意识越来越强,相爱的两个人也就更加有可能走不到在一起。利益婚姻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考虑到的事情:为了儿女日后的生活得到保障,父母必须用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审视对方的家底、能力和品性;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们把目光投向发达地区,集中心力在发达地区找对象;如果两个心灵上互相吸引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结合在一起的条件,那么这段爱情就很有可能被人为地终结;为了后一代人的基因更加良好,在生活中执意寻找一个高学历有文化的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没有优秀品质的人,即使是自己深爱的,也不得不放弃;企业竞争中,得到另一个家庭的帮助会使自己登上更高的职位,有人就会竭尽全力去讨好那个家庭里的子女,希望通过联婚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现在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也许,钟雨的理想爱情是我们人人都希冀的,人们内心都是希望找到与自己心灵呼应的那个人,可是,可以想象,社会只有当这些竞争都不存在时,爱情才可能恢复其原本的面目吧!

诚然,商品交换式的爱情是个人自私的表现。作为一个具有文明精神的人,即使处在竞争恶劣的年代,我们也必须持有对真诚爱情的一份坚持。

人性的劣根性

《现代爱情故事》有一段歌词“别离没有对错要走也解释不多现代说永远已经很傻随着那一宵火花已消逝不可能付出一生空虚过”,它反映了人类害怕说永远,惧怕承诺,担心自己付出比对方多,不情愿只为一个人付出一生,排斥空虚的心理。相比较的,钟雨同志不断地克服着这些消极的自私的因素,她在她自己面前,建立了一段值得她这样做的空前的深沉的爱情,因为这样,她就无可厚非地让人觉得是格外高尚和与众不同。

在细读这部小说后,我还生出一个想法:钟雨与老干部的精神之爱虽然痛苦,但它也许是钟雨所享受的吧。正因为它是虚无缥缈的精神呼应,人性的弱点才不至于使她所坚持的那份感情变成复杂,或者失去原本的生命力。文中说到,“我”的母亲每每从外地出差回来,从不让“我”去车站接她,她在享受他去接她的那种幻觉。如果,他们在现实中确实能在一起,社会的干扰、生活琐事的烦人、两人的口角摩擦,会不会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有所减分,甚至变质呢?钟雨有没有在担心有天老干部因为误会自己对他不忠诚,而导致最后失去从前那种爱的原味呢?她也许知道,这种精神上的爱情能是最持久的。

不管是虚设还是现实已经出现过,人类的软弱、自私、不负责任等劣根性无可否认地会对单纯爱情产生消极影响。

柏拉图式爱情实在太苦太累

读完这部小说,一经分析,那些每天无言相对的家庭生活,顿显暗淡无光,而那些放纵声色的婚外恋,又是那么的肤浅丑恶。因为钟雨与老干部的互相爱慕区别于前两者,所以有人把他们的爱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式固然浪漫,但是,他们为了这段感情所承受的苦楚,又怎么是常人所堪承受的呢?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电影《情癫大圣》有句台词如是说。钟雨生活在家里,有时为了看一眼老干部的后脑勺,“她怎样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因为不能在一起,她默默承受过的苦和累,我们是可以体会到其程度之深的。试问,她的真心怎能不感动人,怎能不让人怜惜呢?

能对一个我们生命里的过客无私地热爱过,深情地热爱过,那其实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而这个人因为各种条件的阻碍,注定与自己永远走不到一起,或者几乎没有交点,我们还一如既往地给他深深的祝福和思念,那更加不容易。这么不容易的事,《爱,是不能忘记的》里面的钟雨用她的每分每秒,用她敏感的心思,含蓄地、未有丝毫暧昧地把它编织完成了。就像在编织一张婴儿摇椅,安安静静、轻巧地摇荡出最原始最纯真的梦。

感情上忠诚于自己内心,又忠诚于别人,这样的爱情观是最朴实的。没有花俏,如流水般温柔和实在。不过,在各色各样的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当代人眼中,这样的爱情已经变得不现实了。

爱情的议论文第2篇

若单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见证过大大小小十余次所谓“爱情”的萌芽,茁壮,乃至死亡。虽一直冷眼旁观,但思绪有如浓雾,不断弥漫开来。

爱情好像是一个不具体的抽象事物,但又像个黑洞,吸引着无数不同年龄、阶层、身份的人向它投身。它神秘又充满力量,积极与消极并存,我无法诠释完整的它,仅能在管中稍稍窥探。但即便只是如此一瞥,也足够叫人感慨万千。

初中班上有个女孩,以谈的恋爱次数多为荣,以脚踏几只船为乐,这是爱情吗?当然不。这只不过是小孩子对初尝禁物的得意,并以自己的离经叛道作为炫耀的资本罢了。

正因学校将恋爱视为洪水猛兽,小孩们才将恋爱当作一场禁忌的游戏。我见过无数的“恋爱”从众人的调侃、起哄中诞生,并为此遗憾:他们早已将游戏的乐趣与爱情混为一谈。小孩以为爱情不过如此,因此才称作小孩。

弗洛姆曾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而现今的少年很少为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沉默,很少在笔记本上抄下“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朱生豪视作傻瓜,他们无从体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便自以为懂得一切。他们总想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却又吝啬地只愿给出一个飘渺的随口承诺。他们不懂“担当”二字的重量。

当然,爱情并不都是悲痛而凄美的,多数人更向往的反而是平淡而闲适的爱情。与爱人的茶米油盐仿佛让每天都新鲜生动。爱情无关种类,无关经历,它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事物。

爱情无关性别、无关阶层、无关利益,它是纯粹的灵魂与灵魂的贴近,心与心的相吸引。它是自然发生且水到渠成的,意味着责任、影响着命运。学生年代的爱情美好而纯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夭折。此时,我们的肩膀还太稚嫩,扛不起未来,真的爱情不必急于一时,不妨与她约定:我在未来等你。

在我眼里,“小孩”这个词更多意义上的是在描述心理年龄:有些人拥有着成年人的身躯,脑袋里却又住着婴孩的魂灵。

比起这些“小孩”,真正成熟的人在爱情上更深思熟虑,更冷静稳重。有些人的爱情热烈而奔放,却又像烟火一般绽放后便很快消逝;也有些人的爱情细水长流,温润平淡,惯常藏着情绪,隐忍又浓郁。

这都是自己的选择,爱情与时间长短完全无关,你可以和许许多多的人经历不同的感情,但前提是你的爱情所言非虚,你的承诺将践行到底。

哲学家试图解释爱情,诗人吟唱爱情,画家涂抹爱情。爱情的歌谣在一代一代人口中、眼中、心中传颂,而没有担当的小孩,切忌妄议爱情。

爱情的议论文第3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爱情,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样,家长,老师们便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在大学这片蓝天上自由飞翔。

对过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为未来而拼搏着,谈恋爱似乎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为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尽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大学校园里主要的奋斗目标。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环境。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谈论的人越来越多了,也常常成为宿舍里“卧谈会”上久议不衰的主题。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正像春天到了,树木发芽,花儿开放一样,大学生们正值人生的春天,校园里的恋爱,也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到处萌动,绽放着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可是正像花开花谢一样,不是每一朵花儿谢了的时候都结出甜美的果实,常常也会有苦果或者没有结果,恋爱失败也是时常会发生,需要面对的。

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不同的恋爱理由,一万个人也有一万个不同的失恋原因。在咨询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同学在不了解或者不怎么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迅速建立恋爱关系,甚至发生性关系,但是随着交往的增加,了解的深入,却发现对方存在很多自己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或者说是缺点,自己的恋人并不是自己期望终生相守的人,或者不是想和自己终生相守的人,进而对恋爱关系产生困惑,理智和情感开始矛盾。理智告诉说,应该结束这段恋爱,继续这样下去是不合适的,周围的亲人和好友也这样劝说,可是很多人都过不了情感这一关,都感到有一种纠缠不清的东西,理不清,扯还乱,不是一个简单的“分”能解决的。比如说,有些女同学就发现自己的恋人除自己之外,与其他异性的交往是有些暧昧的,甚至是存在性关系的,男友的解释是他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自己不愿意存在婚前性关系,分不分手呢?不分吧,心里的确不舒服,也很疑惑,以后的日子真的会像男友说的那样,只爱自己一个人吗?分手吧,男友对自己也的确很好,每次下狠心说再也不理他了,可是每次一听到他电话里的声音,看到他的短信,心总是又软了下来。

也有一些女生恋爱谈了好长一段时间了,男友的英俊外表,社会活动中、运动场上的的潇洒身影,朋友圈中的侃侃而谈,举止温柔有礼,对自己倾心而专注,这一切的一切都曾经让自己砰然心动,也让自己在女友面前出足风头,可是面临毕业求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男友竟然有那么多的不满意,比如自己要继续深造,可男友的英语四级老是过不了,今后两人的发展出路南辕北辙,这可能是个不小的问题。分手吗?毕竟两个人的感情是在那里,难道真诚的情感真的抵不过现实的风吹雨打吗?在现今的社会里真情也是弥足珍贵的。不分手吗?现实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仅仅只有爱情就够了吗?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不少的同学都在咨询时问同样的一句话:“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确实。

爱情的议论文第4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大概是对痴迷爱情的典型描绘了。而这些人,往往被称作“情痴”。

当三毛与荷西定情撒哈拉时,我们赞许她是个勇敢且不畏艰苦的女人,但却不能说她是个“情痴”。

而当荷西亡去,三毛“居则九曲回肠,出则若有所失”时,我们感慨她对荷西深沉的爱,但却不能说她是个“情痴”。

最终三毛因抑郁而自杀后,众人莫衷一是。其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毛因不忍荷西的离去而自杀。此时人们称她作“情痴”。

爱一个人一定要以生命作代价吗?非得像梁祝一样化蝶、双宿双飞,才能阐释“痴迷爱情”吗?

有一位音乐家,因家族精神病遗传不幸死去。葬礼上,他的妻子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独居生活间,邻居也从未见她掉过一滴泪。于是谣言四起:

“她不爱他,他的财富是她唯一的迷恋。”

“她是个寡情的人,对任何人都只有少得可怜的感情。”

……

直到她死去,她也没有对此作过任何解释。可是,她的日记毫不留情地扇了众人一个大大的耳光。那是她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好好活着,就是他在爱我,让我无忧无虑;好好活着,就是我在爱他,让他感觉到我的快乐。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长久。”

她对爱情的痴迷不下于梁祝。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对爱情的痴迷,不是用殉情而表达的。她重新演绎了“情痴”这一角色,使得那些痴迷爱情的寡妇、寡夫们打消了殉情的念头,为世界增添了不少和谐美。

“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持久”。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了先例:妻子亡故,庄子“击盆而歌”,是喜悦。为何?他想到了妻子在另一个世界的快乐,因而替妻子开心。这不正是缘于对妻子的爱而希望她幸福快乐吗?

痴迷爱情的结局,并不一定总是凄美的,它亦可以是幸福美满的呀。王子和公主,他们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毕竟只是童话。人生的旅途,悲喜交加、阴晴不定。当有一天,他(她)先离去,你也要快乐地生活下去!请记住:这不是不爱了,而是痴迷了。因为“爱一个人,可以比他的生命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