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观后感第1篇
周末好。在年前看完了《心灵奇旅》之后,顺便写了感想。分享一下。《心灵奇旅》讲了这么一则故事:主角joe是一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失足把他从纽约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spark"(可以理解成生命的意义)。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joe认识了一个早熟灵魂"二十二"。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最后二十二借着joe的身体,体验了生命种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spark"。二十二的"spark"——享受当下。在电影里,"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充满想象力。各类职能角色、画风"毕加索"。其中最喜欢的一个设定,是高度专注做一件事情,就会进入全然忘我境界。身心沉浸于内心体验当中,感受如流水一般,欢快愉悦。相信大家在做项目过程中也有这种体验。电影中画面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种感觉。电影还有一处关于「鱼」故事,我很喜欢。当joe获得了做梦都想要,在纽约最好爵士俱乐部演奏的机会时,他的想法。我找到了这个电影截图:这在现实中很常见,无论是选择学校、选择公司,还是买一件梦寐的商品。当拿到你想要的那个"认证"时,可能能力早已匹配到了。觉得也不过尔尔。我在想,这可能是和我们创造的、虚无的名词有关系。比如:知识分子、世界观、架构师和海洋这种名词标签。如果没有这类词,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举个例子:如果你问,如何才能成为「美好生活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如果你问,如何做好一碗炒饭?如何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如何早睡早起?我有自信给一个准确回答。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落到实处:你要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也许能适度避免这种失落。然后就说到了电影的核心观点。生活不用一直追寻意义,就在活在当下。体验生活。比如:线头、披萨、落叶。图片说实话,对于这个观点,我理解。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不是很赞同。说说我的想法。生活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所以享受当下没有错。但是,之所以有过程,是因为有终点(或者说目标)。那终点是什么呢?就是你追寻的意义。只有追寻之后,千帆过尽,眼里都是过往。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就拿一块金牌来说。对于流浪汉,可能是金钱的刻度。对于体操王子李宁,就是峥嵘岁月。所谓"享受"生活,就是利用生活来激发人类善(或者心理愉悦)的一面。拿爬山举例,在山顶才有美妙风景,山底没有。所以繁华看尽,再谈生活,别是一番风味。年轻人还是不要错把「生存」当「生活」,蹉跎了岁月。我特别赞同「《心灵奇旅》:无论年纪多大,你的奋斗观都可以双标[1]」沈奕斐老师的观点。也许50岁后历经沧桑,再坐下来聊聊享受生活。现阶段,还是需要去经历、感受。说到生活的意义,在《活出生命的意义》[2]中,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有具体描写。作者可不是纯理论说说。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心理学家。在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中,仅他和妹妹幸存。67岁学习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令人震撼的真实经历和学术知识,极具说服力。他这样回答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通过他的意义疗法,把人生的意义划分为3种方式,大意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获得事业成功;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爱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自我态度的转变(或者我理解的认知转变)。针对第3种方式,书里有个真实案例: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向作者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总结一下我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体验当下的生活,我理解。但是分阶段;对于生活的意义。是生命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生活给出的提问;认真、努力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2篇
"所谓的火花,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渴望生活的那一刻。"灯光亮起,一个约莫30岁的男人,教一群学生乐团演奏,他们从来不好好吹奏,甚至还嘲讽认真投入的孩子。这个男人名叫乔伊·高纳,是一名第七十中学的兼职老师,热爱爵士乐,梦想成为多茜娅二分音符酒吧的四重奏乐手之一。在同一天,他得到了"铁饭碗"和一份演出的机会,不过在路上,他不慎掉进井里死了……在恍恍惚惚中,乔伊成为一名即将死去的灵魂,向着生之彼岸,不过乔伊并不想死。他努力地向反向跑去,看着一个个灵魂被吞噬,他被一道紫色的闪电困住,随后掉进了"心灵学院"——一个由五个杰瑞带领培训生前的地方,教他们人格以及寻找"火花"。乔伊本想跟着有地球通行证的小生命一起回到躯壳,可惜被弹回来了。杰瑞们让他成为生命的导师,带着生命寻回"火花"。可乔伊哪有时间管这些,他只想回到地球,继续演出。在仪式中,他被迫弄混成为伯恩森医生,与一个编号"22"的小生命结伴寻找"火花"。";22";是一个在心灵学院待了数千年,考了426次身体驾驶证的生命,林肯总统、玛丽皇后、苏格拉底、哥白尼等无数名人培训过,也无济于事。";22";看导师十分不顺眼,乔伊能成功带领这一个生命找到火花吗?他能成功回到身体里继续演出吗?于此同时,计算灵魂总数的戴瑞发现一个灵魂(正是乔伊)丢失了,戴瑞会找到乔伊吗?这就是之后的发展了。在影片中,有一段令人回味的话,"你活得那么平庸、那么普通,为什么想要继续回到地球呢?是啊,在我们印象中大人物才会想长生不老,可乔伊却执着于爵士乐不放。有人说音乐是乔伊的追求目标,杰瑞却说:"你们这些名人总有目标有理想,为何要活得如此累呢?"一个披萨边边、一片翅果、一根糖果、一筒毛线,我们在纽约市中游荡,也渐渐懂得了地球通行证,其实就是装着的是对生活进行下去的渴望和动力。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就满足吧,死时不会太遗憾。生之彼岸不是死去的天堂归属,而更多是人休息的地方。"22"这个数字据说是皮克斯只做的第22部动画哦!"在你遇见我之前,我从未想过生活过……"一部略带喜感的动画也能如此治愈人心,去电影院你会更有深、更读到的见解。it'sallright,在一首《心灵奇旅》片尾曲jazz乐里告别……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3篇
这部电影从一开头我就受到了触动,那个在体制内的音乐老师一直没能实现自己真正的爵士梦想,被迫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去做了一份安稳的中学音乐老师工作。他那一份对生命的渴望和激情,被一次能在爵士酒吧全然投入心流的演奏机会而被彻底激活。就在他活在自己人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时,生命突然戛然而止。对生命的执着,让他不断想返回地球重活一遍。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因为这多么像日常的我们。当我们每天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时,心也没有完全投入生命,我们不断想象生活在他处,高光在他时,生活已经不在此时此刻。此时电影里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登场,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渴望的22号灵魂,在心灵学院里他找不到自己的生命火花,不愿意来到地球体验生命,迷茫而且缺乏方向的他,无论他人用尽各种能激发活力和火花的方法,他都不为所动。电影安排两个人物交错在互相帮助的剧情里,一个迷茫、一个执着,一个渴望、一个冷漠,却在体验生命本源当中找到了最佳的答案,来到地球活一回。在活一回的生命机遇来到时,两个人物都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曾经的执着的爵士乐手发现生命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生命的本身就已经是奇迹的本身,活在当下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另外一个迷茫的22号灵魂终于点燃了生命火花,就是紧紧拥抱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美好。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两个点:第1个,牢记你为何而来?很多人都以为人生的全部意义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为了达成某个职业梦想,为了赚到多少钱,为了赢得美好的伴侣,从表面上看,这也是确实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功背后最有价值的其实是生命本身。当你活着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体验这所有一切,创造一切的入场券和机会,所以好好的活活在生命的价值当中,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全然的光彩,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刻都拥有全然的创造力。另外一个点就是生命不要活在别人给你设定的限制中,当22号灵魂发现自己终于找到生命火花时,却受制于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他执着于他人负面的评价,被负面记忆紧紧困住,沦落为没有激情的灵魂。无论是谁,无论说了什么,都不是你的生命本身,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切的,请你真真切切感受生命本身吧。拥抱生命时,别人说什么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才是自己生命的最终负责者。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生命为何而来,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生命的美好,给这个世界去献礼,去启发他人觉得生命美好的那个火花,活在自己全然的创造力心流里,这就已经是生命全部的意义。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4篇
昨日和朋友一齐看了一场电影《心灵奇旅》,该片重新刷新了我对精神和灵魂的认知,我认为我们不是为人生目标而生,要真正找到完美地活下去的条件和勇气。两个迷茫的灵魂,都在心灵奇旅的道路上。他们的迷茫,却大相径庭。主角乔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只顾追求人生目标的一部分人。他们付出自我的全部甚至生命来追求自我所谓的人生目标,结局分为两种:一是最终一事无成,二是追求到了人生目标却索然无味,麻木不仁。这两种结局显然都是悲惨的,可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上述的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点——麻木生活。他们往往忽略了自我的生活,脑子里除了自我的目标外什么都没有。比如主角乔伊有喜欢的人却不去谈恋爱,理发时只与理发师聊爵士音乐……他为了追求演出失去了无数的完美。这时不男不女的二号主角22号灵魂开始发挥作用了。22号已经在心灵学院(培养人的性格和火花的地方)待了几百年,一向没有找到自我的火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22号附身在了没有灵魂的乔伊身上(乔伊附身在了一只猫上)。在地球待了几小时后,22号竟爱上了喜欢上了人间,不愿把乔伊的身体还给乔伊。最终22号让乔伊明白了我们不是为人生目标而生,要真正找到完美地活下去的条件。而那里的条件就是22号的火花——活在当下,热爱生活。所以,我们人类活在这个完美的世上是有目标的,既会向往未来,也会指向当下。假如我们对当下的生活丧失了意义,对将来完美的生活丧失了憧憬,那么,我们的痛苦就产生了,所以,22号对我们的启发,不是否定意义和价值,而是鲜明的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此刻的每一个当下,比如一片美丽的落叶,和知心朋友的一次聊天,一次户外运动,参加一场读书会……我认为我们在自我能够完美地活下去的情景下,多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就像乔伊和22号一样,去帮忙他们开启心灵奇旅。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5篇
安在当下,乐在其中,平凡就是人生!这是我元旦当天看完电影《心灵奇旅》后的最大感触!该片讲述了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男主乔伊·高纳与厌世的灵魂22相遇,它们携手回到现实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故事。乔伊是一个生活毫无新意的中学音乐教师,而他真正的梦想是弹钢琴——不是像他此刻做的一样,只是教孩子们弹钢琴,而是以做音乐、做爵士乐来谋生。当他最终拿到人生第一份音乐人的工作,却不细心掉进了下水道"死"了,并在一个黑洞中醒来,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灵魂。不久,它发现自我不是独自一"魂",而是到了you研讨会。一个代号叫22的灵魂已经参加了研讨会数百年,它极度憎恨人类,一向未去附体。很快的,乔伊和22一齐回到现实世界,在那里,乔伊将找回自身的热情、聪明,学会什么是真正的"有了灵魂"。心灵奇旅主人翁乔伊一开始能够说是"没有灵魂"的,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整个人都像是没有灵魂、仅有躯壳的人形玩偶。但变成灵魂后的他,意识到自我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才叫"有了灵魂"。活着本身就是恩赐,就是幸福,都值得为之感恩。那些生命中让我们觉得活着真好的每个瞬间,那些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每个小细节本身就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火花不是人生目标,想要活着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爱上自我正在做的事!一切都是为最好的而准备的,一切的发生都是爱,刚收获了一段文字: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一要看是不是能睡着,二要看是不是想醒来。能睡着,说明心安,此前问心无愧;想醒来,说明心美,当下正是所要。好好活在当下,珍惜活着的每一刻!珍惜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好好享受每一个当下,就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