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模板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体裁作文>《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模板4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模板4篇
时间:2023-08-19 体裁作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模板4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第1篇

影片讲述了三名司法工作者进入滇西少数民族山区巡回审判短短几天里处理的案件以及发生在他们和周围人身上的故事。46岁的摩梭族女书记员杨阿姨因为没有文凭,按照政策被安排离岗退养,办完案件后她将留在当地的家乡;年轻的彝族大学生法官阿洛作为接替者第一次跟随下乡,除了办案外,还将到未婚妻的村寨完成婚礼;五十几岁的乡村法官老冯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遇到棘手的案件总还得靠他处理,他的一位同事20年前因为意外永远留在了这条路的陡峭山崖下;还有一头失而复得的老马,沉默而娴熟地驮着国徽一路行进在蜿蜒曲折且不无险况的山路上。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慎,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影片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用平实的叙事手法来展开叙述,但是就是这样的平淡感染了我,因为它在不经意中流露了浓浓的悲情,正是这些悲情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和心灵的震撼。

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骨子里面总是对自己有一种法学精英的心理定位,就如影片里面的阿洛,拥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现代法律职业素养,但是这些知识在影片设定的场景中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猪拱罐罐山事件中阿洛的一句“国家不管封建迷信”差点引发了两个家族的武力冲突,在过界羊事件的处理中阿洛对村规民约的不支持甚至使他的老岳父把女儿藏起来不嫁给他,所有这些都在拷问和颠覆阿洛的职业信仰,因此影片表现了法律职业本身在滇西这个世外桃源的悲情。

另一角度对法律职业的否定是通过对代表国家权力本身的法律否定来进行阐释的。影片讲述了老冯巧妙化解矛盾的案子,比如摔了妯娌争执的罐子,买了债务人的小猪让债务人有钱还债等,这些案子虽然体现了老冯对当地风土民情的深刻洞悉和他的机智圆滑,但是绕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方式本身就反映了法律对当地乡土纠纷的无能无力,因此国家的法律在这里也无法获得权威,偷马贼只能由当地的女长老处理,而在越界羊事件中当事人甚至都不再承认马背法庭。司法权威式微集中体现在了对国徽进行迷信崇拜活动这一情节上,虽然最后国徽被从草海中捞了出来,并被悬挂起来当图腾瞻仰,但是在当地民众完全不像老冯那样把国徽理解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是把国徽理解为了一种老冯随口而出的“神”,影片正是用一种反讽的方式突出了国家权力在这里的悲情。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法律与规范是内生的东西,社会对法律的认同度很高,我们学习了西方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并不是内生于我们的本土文化,虽然送法下乡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这一影片反映的就是乡土社会对外来的一厢情愿的法律天然的无动于衷。

上述两种悲情成就了主人公老冯的悲剧性,老冯这个在绵延山路上走了二十多年的老法官,起初也是像阿洛那样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但是他所选择的这条人生道路却让他的妻子儿女远离了他,并且丝毫没能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因为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走着走着,长腿摔下了崖,杨阿姨留在了家乡,阿洛私奔了,只剩下下忽然衰老的他和那匹负重的老马。人生很短,衣服还没洗完就可以讲完,用这么短的人生去实现那么远大的理想,结局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正如导演刘杰所说影片透过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虽然本片有悲剧性,但是让人能够有所思考就使它具备了一部优秀电影的素质,作为一个法律人,通过这部影片来观照一下我们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追求便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意义。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第2篇

上周三,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次模拟法庭,这是我第一次听模拟法庭的课,感觉新鲜,体会深刻。通过此次观看模拟法庭,我感受到了法庭的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关于客人自带酒水被火锅店收取服务费的纠纷案件。几名客人来到火锅城用餐,不按火锅店规定自带酒水,且在店方多次告知要收取服务费的情况下。

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真实的法庭,但从这次模拟法庭中,我明白了法庭的审判程序,并建立了直观印象。从程序上的角度看,基本上与真实法庭的程序相符,并没有出现大的偏差。从模拟法庭的布置来看,基本上是按真实法庭来布置的。

刚开始时,书记员先查点当事人及诉讼参加人的到庭情况并请入席,随后宣读审判纪律。接着全体起立,请审判长等入庭,带被告入庭,由审判长宣布开庭。开始审判时,首先由审判员核对被告人情况,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文化程度、职业等,然后审判长宣布审判团成员、书记员、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基本情况。进入法庭调查阶段,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控诉被告人的罪行。在公证人举证完毕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最终由审判员对事实进行认定,进行宣判。

从模拟法庭的现场气氛来看,整个模拟法庭都在一个较安静、平和的环境下进行,我个人觉得,在真正的法庭上,矛盾双方肯定会因彼此的矛盾而争吵不休,而此时法官也正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模拟法庭上,双方除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外,没有更多的语气或表情,感觉不到矛盾的气氛,因而让人觉得索然无趣。法庭也是一个解决矛盾的地方,所有与案件相关的人都会积极参与到法庭审理中,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法庭辩论阶段,当事人双方应该就问题展开较多的争论,而在模拟法庭的辩论阶段却非常短暂。

在此次模拟法庭参与的诉讼人员,每个人的表现都十分投入,表现敬业。可能是模拟法庭的原因,一些扮演诉讼人员的同学显得比较拘谨,我们只能从表面去了解案件事实,不能深入理解案件当事人的心情、想法,也不能体会胜诉对自己的重要性。审判长在敲法槌时显得过于谨慎,而且表现不够积极和应有的威信度;双方代理人表现过于平淡,视乎与案情无关。被告表现尤为突出,声情并茂,让人感觉不出这是模拟法庭,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还以为是真正的被告。

其次也可能是对模拟法庭准备得不充分或者对法律知识仍掌握不够,在表演中,参与人对案件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还了解不够,不能完全拿出有力的证据去辩驳对方,没有一直针对案件焦点。但总的来说,整个模拟法庭过程还是比较正规、专业的,让我们旁观人员体会到了法庭的程序、严肃。虽然这只是同学们自己演绎的一段,它并不是真实现实的,它也不是专业娴熟的,但它确也是真实、诚恳的,真实的模拟现场,真实的人物刻化,真实的语言,真实的内心表露,均诚恳地反映出同学们对待这次模拟法庭的态度,我们观看的也非常细致。我觉得这个模拟法庭活动开展的非常好,使我们了解了法庭审判的程序。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第3篇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描述这部影片的话,“淳朴真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脱去一身的制服,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穿上这一身的制服,就表明了他们特殊的身份——“法官”。

整日整夜的穿梭于云南少数名族之间,哪里有不平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豪华的办公室,也没有富丽堂皇的法庭。只有一匹马,几张桌子和椅子,以及那象征着公正的国徽。这就是冯法官、杨阿姨以及阿洛的工作。影片中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案例,每一件案例和故事都可以让我们仔细的思考、慢慢的品味。其中有三个场景让人记忆犹新。场景一:一家嫂嫂和妹妹为了一个祖传的陶罐罐,相互争执并闹到要分家,无论杨阿姨怎么做思想工作,两人都不肯让步,十分头疼。冯法官将陶罐敲碎,拿出5元钱让两姐妹平分这才结束了这场分家的官司。

场景二:甲方欠乙方500元,甲方承认欠款但交还不出,甲允许乙拿走家中值钱的东西,乙说甲家的东西不值500元,甲家有一头小猪。冯法官给甲500元买下小猪,使甲能够还清乙的钱。

场景三:因为阿洛的岳父不同意阿洛和他的女儿结婚,阿洛便带着妻子逃离了家,不知去向。

场景一和场景二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冯法官用巧办法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的解决了官司,但很多的人却说冯法官这样的做法太不理智。总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官司,吃亏的总是他啊。但是不得不承认,冯法官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有他的道理。陶罐不能一分为二,两姐妹又都不肯让步,为了公平而出此下策。再看场景二,如果判甲方抵押自己的全部财产给乙方,乙方也不能获得等值的赔款。而冯法官的做法使甲乙双方的欠款问题得到解决,虽然自己吃了一些亏但是却很值得。场景三:我觉得阿洛很让人失望,他身为法官却感情用事,违背了他这一身的制服和胸前的徽章。有人说,身为一个普通人,阿洛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但是身为一名法官来说,应当顾及的是群众的利益,而不是被情感冲昏头脑。

整部片子看来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法官这一职业最需要的是一种对于原则的坚持,只有坚持原则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其中冯法官、杨阿姨的身上我看到了执法者严格执法,公平执法的一种坚持。此外整部电影透着淳朴的乡村生活,真实的场景深深的吸引这我。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其中的案例所透露出来的哲理,更让我从冯法官和杨阿姨的身上学到了一种执法为民的精神,这是尤其可贵的。这部电影的结局令人伤感,但却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觉得非常有意义。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第4篇

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脚步,我走在云南西北蜿蜒的路上,开始了马背上法庭的下乡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冯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说教,一切如同你在山寨里亲眼所见一样朴实无华,让你觉得这本身就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

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影片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老冯愿意并且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为法官,他把法律的原则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巧妙结合,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前辈,他对年轻法官没有空洞说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尽管年轻人一时不能接受;而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渴望儿女情长,当他来到摩梭族杨阿姨家时,听到杨家人问道:“几时来走婚”时,他乐了。

当阿洛带着他的新娘离开这个队伍后,当杨阿姨退休了留在寨子里后,当老冯带着马儿来到长腿滚落下山的地方后,当他自己打着瞌睡掉下山去的时候,这个故事戛然而止。但是,马背上法庭还在继续着,仍然有人带着马儿,带着国徽,带着那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走进深山里的村寨,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发展,继续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