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精彩5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体裁作文>局外人读后感精彩5篇
局外人读后感精彩5篇
时间:2023-08-19 体裁作文

局外人读后感精彩5篇

局外人读后感第1篇

篇幅并不长,读完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尔索,养老院的人认为他是冷血的,他没有陪在母亲身边,他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他甚至没有为母亲的逝世表现悲伤;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爽快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无辜的人;在恋人心里,他是一个不会做坏事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尔索就是默尔索,一个不愿欺骗自己想法的人,一个对生活没有期望的人,一个不愿和社会有太多联结的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他站在法庭中间,听着人们为自己的辩解,他只觉得吵闹。他是一个局外人,不仅能毫不在乎的对待别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入局了,当他不愿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妄加的揣测也随之而来了。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有时候有些事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而是做给其他人评论的。自己脸上的喜怒哀乐是别人的,只有心里的情绪是自己的。人们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内心的看法,并不能看到你的心灵。

一个人可以孤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切断自己与周遭的联结,也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拒绝对自己说谎话。但是,当你和社会产生了联结,便不能是一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第2篇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讲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小职员默尔索莫名其妙的犯下命案,法庭在审判他时不是诉诸于客观的事实真相,反而从道德、灵魂及宗教上判决他有罪,并处以死刑。这个故事体现的荒诞或者说默尔索的悲剧在于,人们普遍追求或渴望的实质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但现实里发生的一切又看似符合人们内心渴求的意义,无论是情感上还是道德上都被充斥得形形色色,以至于这种渴求变得无比的正义,有如神明,甚至强于客观现实。

那么反观小说中的默尔索则是一个无意义的坚守者。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不刻意迎合大众,也不渲染自己的情感,所谓意义上的道德和情感在他身上都变得毫无意义。你可以说他不通人情世故,但他活得随心随性,一点也不苟且。纵观小说,你会对默尔索的所作所为极为不理解,因为他的行为完全不是按照符合自己切身利益而来的,如他不接受上司派他去巴黎上班的提议,不认同律师让他在法庭上作出悲痛母亲死去的有利证词,不愿意向预审法官低头痛苦忏悔等等。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遵从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意愿,只不过不被大众所接受罢了。每一个人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从这一点上看,他是真实的。

《局外人》是本好小说,加缪是位优秀的作家。好的小说就是好的材料,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就能燃烧出思想的火花,不贪求这火花能点燃多么伟大的意义与功利,至少在火光的照耀下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觉得那么的陌生。

局外人读后感第3篇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第4篇

大一下学期即将到来,毛概是必学的课程之一,提起毛概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哲学再握握手,我想这是一个深入了解哲学的机会,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我曾难以理解的一本书——加缪的《局外人》。《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代表人物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整本书都充满了以荒谬为主旋律的反差感和失重感,这也是加缪十分擅长的。

我初读这本书是因为加缪本人十分有名,当然其作品也如此。他是研究荒诞哲学的,荒诞是哲学中的一个词汇,指人的一种感受,一方面表达一种非理性,一方面强调一种无意义,即觉得世界不合理,人活着没有意义,事情的发生毫无逻辑可言。关于荒诞,加缪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的荒诞感,可是,偏偏人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人还必须要以人现在的方式生活。”在《局外人》中,加缪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展示。

我认为该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读,把母亲的死亡与日常琐碎归为第一部分,把枪杀阿拉伯人到入狱行刑归为第二部分。大部分读者与学者也是这样的观点。从读者这个“局外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局外人》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荒谬的陈述”。通过冷静、克制的记叙,加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母亲的逝世毫无反应的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在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荒谬”,并产生这样的思考:怎么会有如此冷漠的人?怎么会有这种生活于社会规则之外的人?

可就在觉得荒谬得要读不下去时,加缪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将文章引入第二部分——“关于荒谬的反问”。加缪就像是一个摄影师,以长镜头记录着莫尔索的日常,观看者像看黑色幽默喜剧似的看着这个冷漠的主人公的流水日常,觉得荒谬的同时,又好奇在这样一个人身上还会发生什么。突然镜头一转,画面变暗,背景音乐停止,主人公开始陈述自己的旁白。这时候,读者会突然发觉:荒谬归荒谬,但也许这个“局外人”,并不是“局外人”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加缪着力刻画了一个性格冷淡,与世无争,较常人有所不同的灵魂,并且他的行为也与社会世俗观念有相左之处,但是,作者通过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默尔索冷漠外表下那颗善良宽容的心,并且赞扬了他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诚实。作者就借他的口说过:“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这样一个温顺的普通人,因为性格过于淡然,随意,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所以在后来的杀人案审判中被司法机关以法兰西人民罗织罪状,灵魂肆遭践踏粉碎,而这样的一种审判,最终变成了群体的情感狂欢,人们在完成对心中“正义”的群体认同的塑造之后,也漠不关心地扼杀了一位“局外人”的灵魂,将荒诞体现得淋漓尽致,却又如此贴近现实,正如加缪自己所说:“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受到了威胁。”

我不太懂社会学,但是我有幸拜读过古斯塔夫的名作《乌合之众》。从书中我学到的一点知识刚好可以发表一下对这种现象的愚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关注着群体中例外的部分,希望他能够被同化或者被消灭,这样就不会有人显得我们“不太一样”。在“例外”被消除后,我们若无其事的继续前进,毫不在意自己前进的方向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这种以世俗道德标准来评判人类情感的方法,在加缪这里得到了有力的抨击。也展现出了他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想,这种对精神暴力的抵制,以及道德标准对人性压抑和社会异化的警醒,在今天仍然有十分强烈的实践意义。群体情感通过多数暴政压制个体,偏偏此时群体情感往往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恶意的,与其说他们在关注被压制的个体,不如说他们是在通过压抑“反叛个体”的形式,来塑造群体认同,群体意志的天然正当性使他们心安理得,实现了通过群体认同到自身价值认同的跨越,说的难听些就是通过给自己冠以群体的名义从而不反思自身,一味肯定自己,无视作为“少数”的人们的声音,满足了内心的权力欲与归属感,但是却丧失掉了理性和人文主义关怀。所以我不能肯定的说,我们不是“局外人”!

合上书我久久无法入眠,我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扼杀了他人的“个性”只为了追求心中的正确,也许自认为心安理得审视他人对错的我们,才是那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第5篇

加缪,27岁写成了《局外人》,44岁获得诺奖,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两人的《局外人》和《人间失格》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应该给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

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诚、实事求是(今天看新闻,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应实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复工。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滑向了“我怎么都行”(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这样的虚无态度,怎么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感谢莫索尔,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排欲沟”,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学会了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