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读后感第1篇
昨天阿东说我现在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我想对于这个人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我也觉得很熟悉,但其实只是对"祥林嫂"这个名词熟悉而已,脑子里就单单知道她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但至于怎么悲却可以说是全然不知的。由于最近也觉得自己很悲惨,所以经东一说,我也就很爽快地承认自己的确就像"祥林嫂",还是东厉害,知道我肯定是一知半解,所以叫我自己去找这篇文章来看。
嗯,刚刚看完,心情却豁然开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每天不厌其烦地对别人重复着自己的悲剧,一开始周围的人都很同情她,甚至陪着她一起掉泪伤心,但久了,却经不住她的这种念叨,从同情转变为不耐烦甚至是鄙夷!我想我现在正是这种状态,虽然还不至于向所有的人诉说自己的难受,但却已经对身边比较依赖和信任的同学朋友发动了这种精神攻击,每天都在向她们发泄自己的情绪,诉苦。我想我和心态应该是和"祥林嫂"一样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自己心里的负担,但却忽略了周围的人的感受!也由于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的悲剧,使自己觉得越发觉得悲惨,自己硬是给自己上了个枷锁,让自己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悲伤氛围中,不能自拨!
"祥林嫂"的确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的悲剧一部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一部分是她自己渲染出来的,而我现在真的就是一个十足的"祥林嫂",甚至比她更可悲,因为我并不用迫于社会背景,那么我身上的悲剧也只是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呵,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个极度悲观的人,却没想过会是一个悲剧人物!自己重重地自嘲一下!
今天算是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不敢期望能完全摆脱这种阴影,但至少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不想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更加不想自己看不起自己!
《祥林嫂》读后感第2篇
一、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断裂或许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推动力。鲁迅在《祝福》中安排了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也是启蒙者的“我”与祥林嫂的一次直接对话,颇具深意。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面队祥林嫂的一次次的拷问,“我”诧异的站着,“即刻胆怯起来了”,“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并且“明天决计要走了”。
毛泽东说过,民族资产阶级自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就是软弱性。他们能否担当起启蒙者的重担,对此鲁迅深表质疑。在《故乡》中,同样安排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对话者是“我”与杨二嫂。
杨:“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我愕然了”、“我惶恐着”、我知道无话可说,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道厚厚的墙,一道厚的隔膜,阻断了启蒙的进行,让人窒息。难怪鲁迅在《求乞者》中写道:“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甚至在结尾处仰天呐喊:“灰土,灰土……灰土……”。
启蒙者自私地、灰溜溜地逃走了,祥林嫂失去了救命稻草,也失去了新生的可能,走向了通向死亡的不归路。
二、生与死的两难选择
祥林嫂面临的人生困境是无法选择的困惑。
活着,生不如死,贺老六和阿毛都离她而去,连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丢弃,更是被鲁四老爷视为“谬种”、不洁之物而失去了参加祭祀的权利,甚至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若选择“死”,又怕有地狱,而且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
三、开放的文本
然而祥林嫂终于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更没人去关心她是怎么死的。画家裘沙先生曾著文称她是“自杀”的,这或可成为一家之言,可在鲁迅身上是找不到确切答案的。
在《孔乙己》中,鲁迅同样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孔乙己死得和祥林嫂何其相似:“说不清”、“大约”。
这就是鲁迅式的开放文本,也是鲁迅值得终生阅读的原因,他的作品是说不尽的。你可以说祥林嫂是自杀的、病死的、饿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
总之,祥林嫂的死,与其说是:儒、释、道“三重压迫的结果,不如说是被启蒙者抛弃的结果。
《祥林嫂》读后感第3篇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的命运就此开始。她在家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才逃了出来。她被说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得以满足,他已经感到十分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力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要是在此刻社会是违法的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就这样被卖给了贺小六。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最后被男方家用强力成婚。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耻辱的事,“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的再嫁了,相反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两年后,又死了丈夫,但还有儿子,但是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给吃了。祥林嫂没有了精神依靠,只好又流落到鲁镇上来。
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她此刻是一个“不洁”的人,嫁了两个男生,不仅仅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他倍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的精神压力,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祥林嫂就这样的精神崩溃了,最后走上生命的尽头。
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以为残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他们,但想想又认为错不在他们身上。在封建社会里,迫害祥林嫂的人,他们都是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者,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