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精品3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高中作文>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精品3篇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精品3篇
时间:2023-10-24 高中作文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精品3篇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第1篇

一直很喜欢《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不是为了那句令很多人动容的“今已亭亭如盖矣”,而是南阁子典雅别致的环境:仅容一人居住的小房间却门窗俱全,院子里随意地种上兰、桂、竹,偶尔会有几只小鸟停留啄食,而到了十五月圆夜,桂花树的影子投在墙上,随着微风轻轻舞动。不用担心隔壁家的夫妻吵架让自己难以安寝,不用头疼晚饭后外出散步被浩浩荡荡的广场舞大军阻断去路……细细想来,自己也许向往的就是那一份难得的安静。

我们被抛入到一个声音爆炸的世界,消除声音符号似乎都是不被允许的:从读书起我们都会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工作后无论是在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岗位,“与人沟通”都是一项隐形却基本的要求——我们被要求张开嘴“说话”,要多说话;也被教了许许多多应当去说的话,却从未有人教我们如何“不说话”。

所以经常会有人语出伤人却浑然不自知,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体会过安静又如何会有适应维持安静的意识和能力?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多数人是没法适应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的,倒真不是多一个人就能提升活动品质,只不过多一个人就多了一张嘴,可以打破那种尴尬的安静。久而久之,我们再难适应偶尔来临的安静,想方设法地逃离安静。可是安静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史铁生曾经不加掩饰地表达他对安静的向往:“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我们会以为地坛是一个天然的隔音器,隔绝一切声音,里面一片死寂,不过我们很快就发现史铁生耳中的地坛“并非无声”: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自然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地在他耳边回响,生命的脉搏就有力地走在他的心上,他可以放心地卸下包袱,用慢镜头回放脑中的记忆,抚摸生命的每一道痕迹。自然的力量永远神秘而不可忽视,他在地坛里想明白了为何上天会安排他残废了双腿,面对必然会降临的死亡应该如何生活,自己的母亲为何会早早离开自己……地坛的安静却给他注入了力量的源泉,所以我们才能在他的字里行间触摸到难以潜藏的韧劲——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双腿的人,他认真而努力地活着,还想着带给别人最恳切的期冀。

而这一切,就来自地坛那丰富的安静。

初读《红楼梦》时非常不喜欢宝钗,总觉得她是一个虚伪世故的女子。过了几年再拿来细细品读时,却发现曾经我忽视了她身上许多东西。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第一次对宝钗的蘅芜苑有了直接而细致的描绘——奇草仙藤,冷绝苍翠;屋子里则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幔也是极其素净的。就像前文薛姨妈提到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她的居所、她的寝室,在她自己能够做主(因为大多数面对外人时,她所做的是一个别人所要求的她应该有的样子)的小小地界里,她安静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再做那个大家所期望的小姐(也许其他年轻的未出嫁的贵族小姐,闺房里应该精致美丽,院子里则是各色花草),直到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才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比起许多刻意追求特立独行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之人,宝钗并未将自己与其他贵族小姐的不同作为自己的身份牌,却也没有像我们在书中大多数时候见到的那样顺从得像戴上了面具般没有自我,而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安静静地保持本初的自我。而读者则有幸沾刘姥姥的光见识到了宝钗的另一面(又或者说是她心底里的自己),才明白那个一贯的安静下却也有着一股可爱可叹的固执和叛逆。

所以何须惧怕安静?只不过我们固守旧地,忘记或是拒绝寻求安静下的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也许当我们学会正视安静,在缄口沉默时耳边却会传来纷繁的自然之音,告诉我们,安静,也可以很丰富。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第2篇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海归潮中,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者选择回国,从这个现象中可以表明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

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标志,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弱小,但是千千万万个人组合起来就足够强大了,甚至可以毁灭世界,当然这说的有点太不夸张了,不过这种力量的确是不容小看的,回望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侵略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着各民族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战胜内忧外患,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民族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外国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随之在我国传播,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因此被标上了利益的标签,被商家买卖许多人过上了西洋节,而自己家族的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少,过了什么时候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而我们自己的饺子面条越来越少了,这难道不是民族凝聚力的缺失的表现吗?越是复杂的时代里越要坚守我们自己的本心。

家与家组成一个国,国是家的国。海归潮不仅是对家的牵挂,也是对国的热爱的表现,无论身在何方,家始终是心灵深处最深的牵挂和眷恋,也许外国的环境比中国的好,工资也更加的丰厚,可是却得不到心灵的安慰,因为那些都是外在的“为什么要回来?因为我深深的爱着那片土地。”雏鸟有恋乡之情,人也不例外,小鸟从小生长的那片土地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可能把所有人都忘记了,那份情谊依然在心里。

出国留学是大多数学子都梦寐以求的,为什么,因为外国的教学严谨,学习环境又好,工作待遇更是好,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也许大多数人会对这回归的行为抱有不解。国外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回来呢?因为我们始终深爱着我们的母亲,深爱着祖国大地,我们的心理始终是与祖**亲的血脉相连的。

海归潮,爱国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海归潮的方兴未艾正映射着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强大。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第3篇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句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私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过不断学,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一境界是何其困难。虽然人有时也会灵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惹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为数不多,如老子、释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就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