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00字 第1篇
一、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实验规范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实验学生易于出错,甚至有一些实验如果学生操作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个时候,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实验的模拟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熟练实验的操作技能,并规范实验的操作,这样等学生通过网络技术熟悉了实验操作之后,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信心会大增,并且对于实验的畏惧心理也会相应地降低。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操作失误,往往伴随而来的是那些实验仪器的损坏,或者引发其他的事故。
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酒精灯,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将酒精洒落,很容易诱发火灾,而网络技术在这里的优越性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无论面对着多么复杂的实验,
无论面对的是多么危险的操作,学生都可以首先通过网络技术对其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在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纠正,让学生熟悉每一个实验环节,这样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科学实验,就能有效杜绝危险的发生。
二、网络技术能够再现危险性实验
在初中阶段,有很多的化学实验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实验却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有些化学药品有毒,或者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而有的实验反应又过于强烈,这样的实验只能由教师演示,
学生是不允许操作的,而有的实验过程极短,实验现象难以让学生进行分步观察和判断,这些实验都是我们在常规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时难以完成的,针对这种不足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模拟。
例如:粉尘爆炸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甲烷的燃烧实验,这样的实验因为实验反应太过剧烈,所以在平时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都是由教师给学生演示的实验;
而对于浓硫酸的稀释和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这样的实验,又因为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并且在稀释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则会引发危险,这样的实验根本就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既能降低实验的危险性,又能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能够了解实验的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感悟实验原理。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即使是失败了,或者是操作失误、不当,也仅仅是网络环境中的演示过程,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危险。
三、结语
网络技术以其直观性、多样性、安全性、易操作性等特点,满足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的需要,同时用实验来促进化学教学。
把网络技术引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既能够满足新课改所要求的化学课对于实验的要求,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对于实验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00字 第2篇
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能为初中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也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前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一、指导实验操作技巧,增加探究练习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实验的操作还存在误区,需要化学教师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帮助初中生快速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给初中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化学教师还要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探究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索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比如,讲初中化学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我首先会教学生实验室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遵守实验室的纪律等。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中考的重点考试内容。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以后,我为学生设计了探究性问题:如果采取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该是向上排空气,还是向下排空气?我们如何知道是否收集满了呢?初中生都踊跃的去尝试,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补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提高分组实验效果,鼓励团结协作
化学实验教学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分组实验效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分组实验有利于初中生进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化学教师应该做好课前预习检查,实验中的详细指导,以及实验结束后的讨论。比如,讲初中化学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重点放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确定,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为学生做了规范的演示之后,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请学生动手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我要求每个小组要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组内学生经过不断的。尝试、体验、改变和反思,不仅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还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紧密联系化学教材,创设实验情境
初中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准则,化学教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必须要紧密联系化学教材,认真钻研,勤于交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才能够把知识传授得更全面,剖析得更透彻。比如,讲初中化学实验《酸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回答如何区分盛有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的烧杯,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猜想、设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会酸的三个方面的化学性质,提高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准确和严密。
四、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差,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化学教师必须要改变固有的教学策略,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统一师生的关注点,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清晰的印象。比如讲初中化学实验《铁的生锈条件的探究》,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自主探索得出铁生锈的条件,进而推断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我提前进行了演示实验。把三枚铁钉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一个试管放入干燥剂,一个试管放少量的水,浸没铁钉的一部分,另一个试管放满水,将铁钉完全浸没,最后分别用试管塞把三个试管塞紧。放置几天后取出三枚铁钉观察,发现第二个试管中的铁钉在紧密接触水面的地方有铁锈,而其他两个铁钉无铁锈。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潮湿的空气是铁生锈的重要条件。
五、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锻炼创新能力
无论是课内实验,还是课外实验,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才可能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比如,在讲完初中化学《水的净化》后,学生了解了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以此课外实验活动,首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要使被污染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自制简易过滤净水器并进行组间对比。通过这次实验活动,学生增强了合理饮用水的意识,更加爱护、珍惜水资源。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实验,采取措施确保实验教学效果,积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00字 第3篇
一、传授新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简单的实验比长篇大论的讲解更简捷、更易懂。例如,在讲“物质构成奥秘”时,教师可以引入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少的实验,说明微粒间有间隙;氨分子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等等。这样教学,使问题直观化,加深了学生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实验应注意:(1)在完成这些实验时,学生没有相关理论知识作基础,在缺乏理论的前提下,学生观察实验具有盲目性。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注意实验条件,怎么观察实验,如何简捷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2)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结合生活体验及常识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4)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验证和巩固旧知识
验证和巩固旧知识的实验是对已学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是在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教师在进行新旧知识对比后,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然后进行相关实验设计与操作以验证和巩固知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先让学生回顾前面已学习的“氧气实验室制法”中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气体在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再根据这一思路设计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并进行实验,比较两种气体在实验室制取中的易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这些实验应注意:(1)实验前,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强调应该注意的关键步骤及主要现象。(2)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3)实验后,及时指导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三、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应用
新教材引入一些家庭小实验。例如,在讲“水的净化”后,有“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碳单质的性质”后,有“石墨导电实验”和“蜡烛燃烧生成碳黑”的实验,可用来解释石墨爆弹的原理和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的原因;等等。这些实验应注意:(1)实验前,熟练掌握这些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掌握实验原理。(2)实验中,就地取材,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过程并进行操作。(3)实验后,及时引导分析总结,以便进行广泛应用。
四、总结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规范的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00字 第4篇
1、实验再开发,补充实验堆强理论
说服力实验(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教材只用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来学习燃烧的条件,教学时我们将实验进行再开发,提供部分器材让学生动手实验,蜡烛燃烧现象在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使正在燃烧的睹烛炝灭。学生们除了书上的方法外,还采取了用嘴吹灭、用书扇灭、用水浇灭、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通过增加这个探究实验,在思维高潮中得出燃烧的条件,这样使燃烧的条件记忆犹新。
2、再开发一续探究,给力实验原理
实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中,缺少了对“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在实验后提出问题“是不是二氧化锰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了质疑,于是告诉学生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单独对二氧化猛加热观察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坚定了二氧化猛的作用,学会了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新名词的神奇作用,进一步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在质疑中进入氧气制取原理的学习。因此,后续探究在实验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尝试将实验进行改动,做了如下改动:⑴取2支试管,分别加人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2)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那支试管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经过设计,使实验探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实践证明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3、再开发一家庭小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将教学课题延伸至课外,集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于一体。例:用玻璃杯代替烧杯,用饭碗等代替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同学们都在家做了实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经过上课再次指导后,这个经过改进的演示实验最终又在家庭成功完成了,提髙了初学者对化学的热情。我们配合教学内容将实验延伸到课外,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经常收集各种课外素材或者将课堂实验用家庭日常用品替代,让学生回去做为兴趣去完成,有的实验我们共同称之为“厨房化学、绿色化学、生活化学”等,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当实验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积极性特高。例如:厨房里炒锅起火如何使火熄灭>高度酒为啥能燃烧,如何让它熄灭?等等,还有要求学生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实验证明蜡烛成分里有氢等。这些实验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在开发家庭实验的中,展开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自制仪器、寻找替代品,积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组合制成多用滴管>利用装洋参丸(或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六板,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大大提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如一氧化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钢和氧化铁的实验,因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学时我们采用课件进行演示。有些实验的成功率不够高,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这类实验的可行性、可视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实验独特的教学功能。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00字 第5篇
新课程改革中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目的的叙述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并且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所以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化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应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际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精心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要认真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这本书的实验,分析实验目的,研究实验特点和理解学生认知上的不平等,从而巧设实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以唤醒学生要求投入实验的迫切愿望,进而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这在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性质》的[实验2-3]时,教师可以先演示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教师马上提出问题: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又会有什么现象呢?它与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相同吗?如果不同,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学生迫切需要观察到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规范地演示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此时此刻的学生,无不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理解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对比理解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谓是轻而易举。这一课学生在兴奋中开始,势必就可以取得一个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改进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让实验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尝试性地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部分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从而增大了学生的实验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这样做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变演示实验为部分学生演示实验。
这种做法就是将教材中难度不太大、实验过程比较简单安全的实验让部分学生来演示,当然实验前要先让学生预习该实验,有时可以让要进行实验的同学预做该实验,充分掌握实验后才进行。
例如:在处理教材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的[实验3-1]内容时,我让四个学生上讲台亲自演示水电解的实验,并且验证实验的产物。演示实验经过如此改进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讲台上下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高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这种做法就是将教材中比较简单、安全、药品消耗量不大、过程不复杂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尝试。例如:在处理教材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时,我将学生领进实验室,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白磷在密闭容器里跟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再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托盘天平上进行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确实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然后又让学生在托盘天平上做一个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根据天平指针的偏移情况,寻找质量关系,分析确认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等等。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堂课上对“质量守恒”这一定律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自然地对下一课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作好了铺垫。
学生实验,我也作了一些尝试,变过去的“预习、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进行问题的讨论、评价与交流”的程序为:“做好预习报告,充分设计好自己想做的实验,交老师审核批准后,进入实验室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各组分别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寻找自己的问题,然后各自解决”。实验时,教师在实验室巡视引导,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共性问题,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我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放手给学生做的(当然,选择这个实验进行尝试,是因为这个实验安全、可靠)。实验的头两天便告诉学生,此实验可自由设计,但不能离题,设计时许多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没有做太多的变动,但在性质实验中却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动。在自行设计实验时有少数同学别出心裁,所列出的提纲远远超出了教材要求的步骤:有的增加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验证实验;有的想亲自验证课本给出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有的想用小动物做一个验证二氧化碳不可以帮助呼吸的实验;有的想做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异同的实验;有的同学受我上课时的启发,建议老师可否同意他们用石蕊试液先制几朵小花,来完成“紫花复活”的实验。当然,课本中要求的实验他们也不能放过。在做计划的时候许多同学将一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两课时也完成不了,甚至有同学明确向老师提出要求:这个实验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虽然不太符合实际,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尽量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首次有这样自由的机会,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兴奋得不得了,课后频频向老师要求:“下次还这样实验行吗?”在课后的书面信息反馈中,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方面确实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实验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验内容,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原则去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