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日月作文初三第1篇
“菜好了,可以吃饭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把菜端上桌。
爷爷招呼着我:“快,去帮妈妈端饭去。”我听话地去了。坐下吃饭了,我发现我面前的碗是歪的,碗口呈一种怪异的椭圆形,看着碗上的印花,像是家里最老的一批碗筷。
我压不住心中的好奇,问道:“爷爷,这个碗怎么是歪的啊?”就见爷爷眼中闪着泪花,回忆着往事:“这个啊……是你奶奶那时候用过的,说起来,和你还有些关系。”
听着爷爷的话,我眼中也浮现了奶奶的身影。原来是我小时候不懂事,对什么都好奇,拿着碗到处跑,家里人都看得提心吊胆的,深怕我摔下来。我也不负众望,脚下一绊,直直地朝前倒去,关键时刻奶奶捞了我一把。我没怎么摔着,但还是扑在了地上。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怀中的碗也不堪重负,被压着歪了碗口,但也奇迹般的没有碎。奶奶一边抱起我哄着,一边拦着想要教训我的爷爷,“孩子还小,不懂事,别跟她计较。”把我哄好了之后,奶奶拿起那个碗,左右看看,递给爷爷说:“没坏,还好用呢不要紧,让她下次小心点就行了啊。”从那之后,奶奶就一直用这个碗。过了这么久,奶奶早就不在了,而爷爷说什么都不肯丢掉这个碗,一直留到了现在,可能是一个念想吧。
我看着这个碗,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伤感,奶奶走时,我还小,这些琐事也不记得了,现在回忆起来,全都化作了对奶奶的想念。
从这之后,我在家吃饭也只用这个碗,透过这个碗,我仿佛望到了奶奶那含笑的目光,缕缕的目光,丝丝的牵挂,次次的想念,汇成了碗中的日月。
碗中日月作文初三第2篇
一天早晨,我匆匆地行走在路上,忽然一股浓香吸引了我,循味找去,发现是一家早餐店的红豆粥。那香味真浓,使匆忙的人感到丝丝愉悦。凝视着碗中的红豆粥,我陷入了回忆。
小时候的一个暑假,爸妈在城里工作,我到了农村的奶奶家里,幼小的我对奶奶吵着要吃汉堡,可她却不知道这是什么。晚上,吵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忽然从床边飘来阵阵浓香,我回过头看见奶奶笑眯眯地望着我,手里端着一碗红豆粥。“丫头,快来尝尝吧!”奶奶慈祥地说。我迫不及待的下床跑过去,拿起勺子就是一大口。“哇,好好吃啊!比汉堡还要好吃一万倍!”我惊奇地喊。我以前认为汉堡才是人间美味,没想到这红豆粥居然这么好吃。奶奶轻轻地抚摸我的头:“好吃就多吃点。”不一会,我的肚子就成了一面小鼓。
从那以后每次回到奶奶家我总是缠在奶奶的身后,吵着要吃红豆粥,而且百吃不厌。
有一次骄阳似火的中午,奶奶出去干活还没有回来。我玩累了趴在桌子上,忽然一个想法占满了我幼小的心灵——不如我自己做一碗红豆粥给奶奶吧!说干就干,我照虎画猫学奶奶做粥的样子。“砰”咚”“咔嚓”“呲”……经过艰难的过程,一碗红豆粥从水深火热之中爬了出来,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看到疲惫的奶奶回到家中便吃上了热腾腾的红豆粥,并且赞不绝口,那时我真的感到非常快乐!
后来,我也离开了奶奶回到了城里,但那碗红豆粥却一直伴随着我。
星期天爸妈不在家,朋友来我家玩。许久后,一个朋友说饿了,于是我便自告奋勇地为大家做红豆粥。我跑进厨房用奶奶的方法做红豆粥,不一会就做好了。朋友们尝了之后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连连夸赞。我笑着看着他们,心里想,爱的分享,爱的传递,我要把爱像红豆粥一样,传递给别人!
夏日的炎热已经消逝,红豆粥的清香随风而散,称赞声渐渐远去,而碗中的日月,碗中的爱,碗中传递爱的心成了倾泻而下的海洋球,永远在我心头跳动,灿烂明媚!
碗中日月作文初三第3篇
日月如梭,饺子自千年前东汉张仲景发明以做药用至今已成为了中国人每逢春节碗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家过年的团圆饭也是吃饺子。
“桐,快过来包饺子。”姥姥呼唤着我,“来啦。”我忙放下手中的书,小跑着进入厨房,看到长辈们也都在忙碌着,姥姥吩咐我,要把这些面团都擀成面皮,望着案板上白花花的一大坨面,我心中不住叫苦。做饺子皮很费劲,我先把面团裹上一层面粉,然后用手笨拙地把面团捏成一个小圆片,这样做了几个面皮费事极长,姥姥注意到了我的行为好像感到很奇怪,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她也在擀饺子皮,而且已经做了不少。也许是怕手上的面粉弄脏我的衣服,她用手肘碰了碰我,向我示意,她用擀面杖轻轻抵住面团边缘,用另一只手灵活地转动面团,直到成为面皮,演示完成,我们二人四目相对,随后放声大笑。我掌握了技巧,从抽屉里抽出一根擀面杖用,不一会一大坨面粉就都被我们两人都擀成了饺子皮。目视面皮,颇有成就,不禁回忆起以往动手包饺子经常是一家人一齐上阵,每每参与其中,我都能体会到同亲人们在一起的快乐。
终于到了包饺子阶段,我左手托起饺子皮,右手拿起勺子,往面皮里加了一大勺馅料。“傻丫头,包不住的。”姥姥边说边拿起我手中的饺子皮,去掉了一些馅料,“看,这些就够。”她道。我慢慢地包出了一个个歪七扭八的饺子,而姥姥动作娴熟的包了许多精美小巧而又皮薄馅大的饺子。饺子下锅,沸腾的水使它们婉如泉间轻歌曼舞的白裙精灵般灵动可爱。出锅,姥姥将滚烫的饺子倾入我的碗中,我目视碗中的热饺子,它像是晶莹的月牙儿,像是天空中一轮晶莹明亮的弯月,照映着家家户户的人们,共享着节日里家庭的温馨和团圆的幸福。多少个日月节年浮现在眼前,饺子早已成为我家每当节年不可或缺的一员,它就象征着幸福安康,承载着亲人之间的包容、关心与祝福。
一家人们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它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身体,还温暖了我与家人们的心,不知不觉,碗中的饺子已被我吃光,望着光滑干净的碗,日月往昔皆在碗中。饺子虽然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亲人们一起包饺子时的其乐融融,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饺子的欢声笑语,就是我家生活中最隆重的幸福时光。
碗中日月作文初三第4篇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我就被父母寄在了外婆家。
我一直不太喜欢外婆,觉得外婆家太节约了。我想吃好吃的零食总不给我买;总是煮我不爱吃的饭菜;一餐吃剩下的总也不肯倒掉,下一餐还会摆在桌子上。
那一阵子,每次吃饭,外婆都会从厨房柜子里拿出那一两碗黑黢黢的饭菜。不是早上吃剩的,就是中午吃剩的饭菜。外婆还会要求我一定要把碗里的饭扒拉干净,我总会小声嘟囔着提抗议,外婆就会说一大段话,从我总是贪嘴,吃东西经常只吃一半,到批评我不懂得节约粮食,大手大脚。我只好一边哭一边吃,那段时间我苦不堪言。
那段时间我像是一个录音机,妈妈一打电话给我,我就哭哭啼啼地要回家。最终老天好像听到了我的呼喊,我终于回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后来,因为学习忙碌,我们也很少在外婆家住,只有新年和长假的时候才偶尔回老家住。每次回到农村里,总是会看见那孤独瘦小的身影,在大门口坐着,仿佛我们多晚回来,外婆也会等到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很心疼,毕竟一个八旬老人吹着冷风,等着亲人回来,还等这么晚,实在很辛苦。
可能是现在生活条件确实更好了,我们每次回老家,外婆会做了一桌的菜,有新鲜的青菜,也有一大盘梅菜扣肉,还有鸡、虾、鱼什么的。妈妈总说外婆为什么搞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我们一家吃完后,我们就急急忙忙回自己家去了,并不在意这些剩下的菜是如何处理的。
有一次回家后的第三天,我想起我的课本落在了外婆家房间里。妈妈开车载我着急忙慌的赶着回去。当时正是吃饭点,我推开门,发现外婆一个人在孤单的吃饭,脚旁边还有一只狗狗。桌上竟然还是我们回老家那天吃剩的饭菜,那残缺一角的饭碗上有着像是拖把一样的菜,我走近一看,居然是梅菜!而那鸡肉经过这几天的反复的热菜,也和梅菜一样黑了不少。妈妈很生气,说外婆怎么还在吃剩菜!外婆说:“又没坏,为什么不可以吃?”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突然懂得了点什么。我平常吃的家常菜,可能是外婆一周的食物;我们平常浪费的半包零食,在外婆眼中那是辛苦挣的钱。我们一直生活得优裕富足,哪里能体会一个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人呢?在我们自以为是地嘲讽她的节俭时,却忘了这是往昔的辛苦给她打上的烙印。我的眼泪一粒一粒地从眼眶里掉落出来,我不愿擦干,也不愿停止哭泣。很快,牛仔裤上湿润了一片,那深深浅浅的颜色带着某种黑暗嘲讽的气息。
如何对待这一碗简单的饭菜,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或许,理解和体谅,就是一碗饭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