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精彩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作文>初中作文>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精彩4篇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精彩4篇
时间:2023-07-19 初中作文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精彩4篇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第1篇

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就是两排高大挺拔的水杉树,它就象卫士一样,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的校园。水杉树后面是个正方形的大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儿就像俊俏的小姑娘,花坛的中心是一棵粉红色的杏树,一阵微风吹过,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了下来,就像下起了粉红色的雪一样。花坛的周围是挨挨挤挤的小树,就像是用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再往前几步,就是两棵桂花树,秋天的时候,桂花都开了,香味扑鼻。文化广场,是同学们欢乐的海洋,一到下课,同学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玩耍。文化广场还有一个大舞台,“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表演自己的才艺。

文化广场的另一边是大广场。大广场上有乒乓球桌、篮球架等。逸夫楼和教学楼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上课,我们坐在教室,这时,春风姐姐来了,她来干什么呢?哦,原来她来叫我们认真学习,她来听我们唱歌,她来看我们画画儿,她来教我们锻炼。小朋友们,可别辜负了春风姐姐的好意哟!

我们的学校美丽吗?你喜欢吗?快回答我吧!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第2篇

花儿的理想是开出绚丽的花朵,鹰儿的理想是搏击浩瀚的长空,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不,我的脑子里已勾勒出未来建筑的宏伟蓝图……

未来的房子建筑是用新型的智能化材料制成的,融入了微电子、生物等新材料,同时运用智能信息的高新技术,轻盈、环保、安全。它不但能抵挡地震的侵袭,还能抗击台风、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真正地保护我们人类。这种智能化材料能挡风、遮雨、顶烈日,还可以阻止噪音打扰、避免细菌侵扰、防止毒气危害。这种智能材料外面刷了一层保护膜,当台风吹到它身上时,立刻被它化解,就是十二级的台风遇到这个保护膜也会乖乖变成微风了;要是地震来了,它就会变成坚固的保护伞,让里面的人安然无恙;即使是倒塌了也不会伤人,因为这种材料很轻,像羽毛一样,砸到身上也不会疼的;如果是地表裂开了,那也没关系,楼房虽然被埋在地底下,人却不会闷死,因为构成房子的砖在地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氧气供人呼吸。你说有了这样的建筑,你还担心什么台风、地震呢?

未来的建筑还是环保的。当达到一定年限或你不需要时,只要启动装置,它就会自动降解,不会像现在拆迁产生那么多的建筑垃圾。因为未来的建筑是采用微生物新材料建造的,所以它可以回归大自然,既不污染环境,也不浪费能源,还能改变土地的酸碱度,使土地长出更美丽的花朵和草地。它还有一个独特的功效,太阳能墙壁可以调节温度,可以给人带来冬暖夏凉的感觉,让人感到更舒适,居住在里面,就像住在森林里一样,令人心旷神怡!

听了我的设想,你是不是心动了呢?是啊,只要想得到,就一定能做到。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未来的建筑一定会变成现实,并将越来越神奇!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第3篇

我们中国是个庞大的家族,少数民族就有55个,而55各少数民族的建筑的特点、外形也各不相同。

传统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种圆形毡房。顶部像撑开的大伞,中心开天窗,用柳木杆支撑住。又以一寸直径的柳木编成一个个称为“哈那”的网状的平行四边形,以便收拢、拉开。每个哈那高四五尺,拉开宽六七尺,若干哈那连成圆形墙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决定蒙古包大小。墙架外包毡,东南方向设木门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体白色,蓝天下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画,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筑。

壮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的房子。“干栏”又叫“麻栏”、“阁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竹为桩柱、楼板和墙壁,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一般干栏多依山傍水,四面向着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布依族习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盖“干栏式”房屋。除檩条和椽木之外,房顶和墙壁均为石板。它建筑经济、古朴美观、而且可以防风雨、避火灾等。浅灰白色的石料,白昼中是银光闪烁,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观。

满族则流行一家一户的院落而居,传统民居为草顶土墙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围用不高的土墙或用棚围起来,院内还有一个小菜园。

今天只是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还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初一描写建筑的说明文600字第4篇

瓯江江心有东西两峰,两峰岩上建有双塔,名曰东西双塔。双塔像一对“孪生姊妹”,自宋代以来,便是彻夜明亮,为夜航般指引方向,是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

从建筑风格来看,双塔颇有“唐塔遗风”,挺拔清秀,古朴端庄。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七层楼塔,形状均为六角形。西塔塔高约为32米,底径7米,楼身中空,系楼搁式清砖仿木建筑,塔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东塔略低,高28米,底8米余,由青砖围砌,塔身中空无顶。双塔周围林木蓊郁,万木扶疏,清幽格静,风光旖旎。

持双塔“东唐西宋说”最早记载于清乾隆《温州府志》,但记载内容均与《永嘉县志》与《东西塔记》相违背,结合多方面资料,一般人们认为双塔”西唐东宋”。西塔建于唐威通,东塔创始宗开宝。可为何宋塔带有唐风?此问详见宋绍兴十一年刘《东西塔记》:

“东塔倾园兵火,与院俱尽…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曾于1138年仿造西塔重修,这与印证了首段的“孪生姊妹”,若要再严谨些,应称其“同宗孪生姊妹”才是。

而今塔饱经沧桑,据考证自宋至近代均有不而程度的修缮,但总体看,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仍旧保留有唐塔基本特征。

双塔很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风楼阁式砖塔很少,且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