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读后感1000字第1篇
南怀瑾既然被誉为国学大师,那么看他的书应该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就是问题中所提到的《南怀瑾全集》这本书,它是一本揉合了中国传统古典儒学解读的著作。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认为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或者有没有价值的时候,对于传统,南怀瑾自然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浅俗易懂;但是问题其实也正是在这里,因为是一部传统的书,其实南怀瑾的思想里他是没有剔除很多原本传统里的糟粕的,他对于传统儒学还是全盘接受的态度。
比如说,《南怀瑾全集》其中一个贯穿全本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里的包括“宽恕”“忍让”“不争”,更具体一点的话,比如他讲的“放手,得救的最妙药方“,他借用许多的佛法和儒学来解释人性中的“贪嗔痴”,让人们放下执念。但是很显然这其实是一个谁说谁圆的事,今天南怀瑾告诉你要“宽怀”,明天就有马云告诉你“要有梦想,要敢想敢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打遍各路武林高手的电影演员,然后你听来听去发现大师和教父讲的都对,那到底谁的更对呢?《南怀瑾全集》并没有说。
再举个例子,除去“中庸之道”,《南怀瑾全集》还贯穿一个思想,他说: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这句话相信很好理解吧,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要有无私的精神,小我要为大我让路。用一句话形容非常准确,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是这会鲁隐公又教你,““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你看看又好像非常对耶,于是你又陷入到底听谁的好这个难题?
讲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明白了,这里其实并不是说《南怀瑾全集》不好,也并不是批判,但是你会发现这本书和市面上那些贴着“佛学教你怎么做人”的畅销书其实区别并不大,如果非要打个标签,无非是个大号的鸡汤,怎么吸收怎么看怎么理解,全靠个人了。也许你正在烦恼一件事,正在为许多事做不出断离舍,也许看完之后你就懂得了怎么做,但是当我们话说回来的时候,不管你看完这本书后有什么选择,结果是好是坏,这本书都不会帮你承担任何结局。
高中读后感1000字第2篇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必要条件。人们在发现科学的过程中发现更美好的生活。
有不少跟科学有关的书,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
书中讲述的是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在“鹦鹉螺号”潜水艇里漫游海底世界的奇闻趣事。比如:罕见的动植物、海底洞穴、暗道、神秘的沉在海底的亚特兰蒂斯——这奇妙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旅行,给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知识之窗。我有时看着看着就想象:自己身在水晶玻璃的船里,透过玻璃观察海里观察深海里各种动物的游动、嬉戏;跟着尼摩船长到海底森林去打猎。啊,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美妙的感觉!
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尼摩船长。他浑身都充满了一种神秘的气息。好像厌恶人类,但对人又诚恳大方,他可以为法国偿还高额的债务,也会用他无以匹敌的勇气来救尼德·兰:他有超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他是“鹦鹉螺号”潜水艇的设计者制造者,有丰富的海洋知识。
据说在《海底两万里》出版二十五年后,人们才根据书中的“潜水艇”设计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潜水艇。让我不得不佩服凡尔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许多东西都是前人的想象。真是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怪不得老师总是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最让我感动。就是教授和他的仆人在南极时,由于自然的原因,潜艇被困在冰下。这时船上缺氧,康塞尔主动把氧气留给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真是个勇敢的忠诚的人。这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我百看不厌的好书,相信我没错。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乘上这艘奇妙的“潜水艇”,去海底森林逛逛,到珊瑚王国玩玩,去挖掘神秘的宝藏和沉船吧!还有许许多多刺激新鲜的事物等待我们去领略。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同时还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利用大自然、危害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爱护海洋生物,谴责狂捕滥杀的行为……面对这近两百年前的先知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难道本书仅仅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猎传授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停止人类自身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科学幻想其实是人类进步的翅膀,探索永无止境!
来吧,让我们追随科学的脚步吧!
高中读后感1000字第3篇
迅速地浏览了一遍所要求的阅读书目,心凉了,这书目,怎么……鼠标还在滑动,瞬间,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蹿进我的眼眸,触动我的心灵。停住流连的目光,嗯,就这本啦。静心,慢读……
作为一名大学生,踏进大学的校门已经两个多月了,自己的骄傲却被磨地所剩无几,在这个最接近现实的校园里,我渐渐迷失了自己,彷徨,不知所措、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李开复老师的文字里,被他的乐观豁达,面对挫折,巧抓机遇,还有自信,深深感染。
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而这份自信来源于其坚定的哲学信念,那就是“世界因你不同”。基于此信念,在面临选择时,“听从内心的声音,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是的,现实中缺少这份自信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又何止我一个呢,我们不都是因为缺少这份自信才和理想中的那些美好插肩而过的吗?不都是因为缺少那份自信而在深秋的夜里哀叹当初吗?自信真是很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我们很多很多……世界真的回因我们而不同,拾起满满的自信吧,让我们一起去探求一段美好,而不是感叹物是人非,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smile,世界一定会是因我们的存在而不同的,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发生很大的改变,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野心”有多大的问题了,也就归属于那份羁傲的自信。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多么令人警醒的语句,是的学习,不遗余力地学习才是不断的进步的过程,我们才有去竞争的资格。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真的是个不可以怠慢的过程,只要把整个心身,都投进去了,你一定有所收获。他不是泡沫经济,绝对比任何的股市都要赚,都要低风险。也绝不会让你在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损失惨重。
真的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来自于一个又一个挫折的磨练,我们不要惊艳它现时的美丽,而忘记了它曾经奋斗的血路,和辛苦的泪泉。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学习那份坚持,执着,才可以拥有自己的辉煌。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走向成功的路上的那份执着,刻苦,自信是可以学习的,可以感染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就会更自信地赢取属于自己的飞跃。
记住,世界因我而不一样。活出自己的风采!缔造自己的神话!
高中读后感1000字第4篇
最近我读了一篇由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所创作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让我感受颇多,故事如此的感人。
在密集的街区中,有一位病人,她叫乔希,她内心害怕希望会抛弃她。
乔希和苏微都是搞艺术“画画”,她们还有一位八拜之交、情同手足的好朋友,那就是“老画家”。老画家一直扬言“我要画出最伟大的杰作。”但迟迟没画,就靠当模特给乔希和苏微画画挣钱。
苏微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乔希,希望乔希能振作起来。但是乔希将自己的生命比作窗外的常春藤叶,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去后,她就觉得自己也要死去。
叶子渐渐地落了下来,四片、三片、两片,最后仅剩一片叶子了!这天晚上狂风大作,老画家就在这个时候拿来一个梯子,冒着暴风雨,用画笔将叶子永远地定格在那里了。当老画家完成了伟大的杰作时,因过度受凉而染上肺炎不幸去了另一个世界。
乔希见窗外那片叶子还“顽强”地生活着,便想,我难道还不如“那片叶子”吗?于是她渐渐地康复了。
老画家最伟大的杰作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明白了生命的珍贵,也明白了在任何时候希望能驱使我们走向成功。
2020黑暗包围了人类,来如风,去如影的“敌人”在街区徘徊,四处寻找可以侵蚀的人们,它们叫“新冠肺炎”这场无声的战争,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解读。
可怕的“新冠肺炎”在今年春季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首站是我们的武汉城市。在武汉,在那个时候,医生、护士们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不光要给患者治疗和护理,还时常带领患者一起跳广场舞、唱歌、讲笑话,用各种快乐的方式驱散恐惧和消沉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在那里,在那时,外卖小哥、司机、清洁工等发生的一件件感人事迹,以及武汉全小区开窗大合唱互相鼓劲,让我热泪盈眶。
我想说,我们要像老画家、抗疫战士们学习,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传播正能量,给身边的人送去希望;我想说“活着真好”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坚持锻炼,一定要合理饮食,一定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强大,能够更好地去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传递希望。
高中读后感1000字第5篇
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寒假,正似箭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正似一阵风,一瞬间就不见了踪影;正似飞机一样,在天空中立刻飞远了。我在这个寒假里,阅读了六七本书,如:《百万英镑》、《三国演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
萧红,她是一位孤独的女诗人,原名叫张廼莹,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张爱玲等女诗人,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在1942年,在香港病逝,时年仅31岁。她在短短的八年里创作生涯中,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这一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二章写的是呼兰河的风景和情感;第三、四章是谈谈家中的亲人和生人;第五、六、七章“描绘”的是独立的一个有特点,有个性,很特别的人物。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要七十岁了。祖父对我特别和蔼可亲,每天,祖父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个小草帽;祖父裁花,我也栽花……长大了,我也就经常拉着祖父的手,带他一起去后园玩。一入后园,就立刻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了。而且,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开心的一笑,常常笑的跟小孩子似的。祖父长得很高,身体无比健康,手里总爱拿着根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每一见到小孩子,他都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瞧,天空飞着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帖子给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边下,有时放在袖口里头。他就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然后,小孩就向他要帽子……
这本书即深动又感人,而且,还保留着当时时代的痕迹与特色。她童年最喜欢跟和蔼可亲的祖父玩,即开心又幸福,每天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自由自在的像在天空飞翔的鸟儿,快快乐乐,没有烦恼。我也很向往她那种快快乐乐,无烦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