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观后感600字第1篇
近日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讲述我党一位地委书记,在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用自己的辛劳,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折射出当代的“愚公移山”精神,用共产党员的执着换来了一方水土的繁茂,无私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共产党员。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杨善洲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追求理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追求地是真正的势头坚定,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退休后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造福一方百姓,让自己能够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杨善洲的一生,应该成为一名党员干部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我要学习杨善洲精神,要像他那样在坚守中淬炼人格党性,在坚守中升华人生境界,踏踏实实干事业,勤勤恳恳为单位的发展竭尽全力,要像他那样自觉站稳党员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对工作的热爱化作创先争优的动力,岗位建功的成果,要像他那样襟怀坦荡、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甘于奉献,一辈子维护党的纯洁,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杨善洲观后感600字第2篇
近期,在单位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真实故事,他的无私奉献,他的清正廉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地委书记,在任时,杨善洲狠抓农业,专注民生,即使退休了,他仍不忘记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他不顾家人的不理解,放弃了在城市安享晚年的机会,带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回到大亮山植树造林。他亲自带头绿化荒山,种下了希望,造福了子孙。在荒山重披绿装之后,他又无私地将自己艰辛付出20余年价值3亿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政府。
作为一名干部,杨善洲留给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主席台上的身影,也不是报纸电视中的排名座次,而是身边经常带的那把小锄头,高高挽起的裤腿,草帽下黝黑的脸庞,以及生活中的那份平淡。他吃苦耐劳,亲自下田示范插秧,为了节约出买果树种子的钱,亲自到大街上俯身拾捡果核;他严于律己,不为自己女儿的工作谋私,不滥用公车公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公仆”形象。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当杨善洲积劳成疾入院后,大亮山的人民都赶来看他。一碗水,一碗来自大亮山的水,从一双双手中递到了坐在轮椅上的杨善洲面前。看着这碗水,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想起那曾经旱灾严重靠天吃饭的大亮山,想起背着锄头爬山的那个单薄身影,抑或是想起现在年年丰收的大亮山?这一碗水里,承载的是杨善洲多年的辛酸与汗水,同时,也满载着大亮山人民对杨善洲的感激之情。
我相信,像杨善洲这样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干部还有很多。是他们,怀揣为民之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也是他们,讲求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也同样是他们,为我们永远铭记!
杨善洲观后感600字第3篇
杨善洲同志将功德碑立在大亮山7.3万亩的翠山峻岭之中,植在保山人民心中,立在全国人民心中。在大山深处为人们建起有林、有水、有粮、有路的美好家园的同时,也以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这种崇高的、为民的精神诠释,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看了影片中主人公质朴、执着、奋进、忘我的表现,我深深陷入沉思,怎样再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拨一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指南针,理一理对人生追求的信念,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在杨善洲老人的共产党人信念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杨善洲老人也曾是官。但老人放弃了家人农转非,放弃了城市生活,放弃了到昆明居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更需要的人们。他的为官之道就是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在山上植树,睡草棚、垫龙须草,上山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样对待金钱,把初步估算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离开林场时带走的只有一些劳动工具和被褥。他谢绝了施甸县政府奖励他的10万元,他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给他的20万元,10万用在学校资助贫困学生,3万捐给林场建护林哨所,3万元为大亮山的老人建了一个洗澡池,4万元留给老伴养老。他用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声的真谛,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施甸县1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仿效杨善洲老人回乡种起了树。他们种的不仅仅是树,他们播种的是一种主导社会的精神之树,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树。愿这种精神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中发扬光大,共铸高尚的美好家园!
杨善洲观后感600字第4篇
近日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讲述我党一位地委书记,在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用自己的辛劳,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折射出当代的"愚公移山"精神,用共产党员的执着换来了一方水土的繁茂,无私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共产党员。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杨善洲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追求理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追求地是真正的势头坚定,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退休后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造福一方百姓,让自己能够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杨善洲的一生,应该成为一名党员干部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我要学习杨善洲精神,要像他那样在坚守中淬炼人格党性,在坚守中升华人生境界,踏踏实实干事业,勤勤恳恳为单位的发展竭尽全力,要像他那样自觉站稳党员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对工作的热爱化作创先争优的动力,岗位建功的成果,要像他那样襟怀坦荡、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甘于奉献,一辈子维护党的纯洁,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杨善洲观后感600字第5篇
国产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难题,最近却有一部影片收获了专家和点映观众的叫好声,这就是上影集团拍摄的《我是医生》。在6日举行的《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直言:“中国号称电影大国,但的确不是电影强国。看了《我是医生》这部片子,我想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像这样走下去,中国电影就不仅是电影大国,可以逐渐成为电影强国了。”
《我是医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记电影。今年95岁的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5万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编剧黄丹说自己看了吴老五台手术,就站在护士身边,“那几天我的脑子里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术室皮肤上烧灼的味道,我从这些味道当中体会吴老所有的感受,跟他进餐,到他家里。我觉得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好的。”
扮演吴孟超的是赵有亮。这位老戏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在片中吴孟超与学生赵一涛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扮演赵一涛的胡亚捷当天也来到研讨会,他表示这是他与赵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这部戏后,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老头”称呼对方,赵有亮也特别自然地答应。据悉,《我是医生》6月初作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电影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2020年我的电影党课”活动的10部“电影党课示范课”之一,在党员当中放映,获得了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