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语文说课稿第1篇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和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本课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学科和课文体载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法
在本课时中我运用了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达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让学生通过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文中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运用启发点拨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是因为,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有效利用音像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程序如下:
1、问题导入,了解作者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过年的情景吗?能谈谈过年的故事或感受吗?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来导入,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对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伴着音乐师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情(本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1)关键字词正音
(2)文中叙述了作者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你觉得文中真正能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延伸出答案,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3、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出自己喜欢的,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人物、细节、句子或词语,然后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一方面还课堂一个朗朗的读书声,二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中,学生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很好的掌握教学重点)
4、畅谈体会,课堂小结
一起品味了春酒,请同学们说说你读完《春酒》的感受
用“读了春酒,我懂得了(想到了、感受到、体会到)”句式,说说你的感受(童年的快乐、浓浓的乡愁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怀念其中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样的春酒怎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怎不感人?这样的情感无以寄托,怎不愁人?
5、拓展延伸,诗意仿写
(1)引导学生回忆思乡的名句
(2)试着写一则表达思乡思亲的短信。(设计第一问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点,学以致用)
许多人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时常被思乡所困扰,既然不能团聚,那就让我们用歌声送上对他们、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吧!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说明,说得不当的地方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酒》语文说课稿第2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涉及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民间奇人轶事。《春酒》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由于本文文字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要求和初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现状,我觉得应该重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理解上。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说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情来确立教学重难点,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自主性的激发。
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学生得出浅层次的感知很容易,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落实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而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民风美、人情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自主交流合作。
三.说学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以往的散文学习,特别是上一课《端午的鸭蛋》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如品味语言等。所以,学法上我倡导“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三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适时点拨,合理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跃气氛
让学生畅谈过新年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琦君的故乡,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2.思考:
1文题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用文中的话回答。(旨在○
找出中心句)
2围绕“家乡的味道”,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旨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这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仍念念不忘?(旨在过渡到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3.找出具体表现家乡风土美、人情美的语句来读一读,品一品。
(三)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由于不少学生对细节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认为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前后座同学,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按照涉及人物归类来检验合作交流成果。整个过程穿插朗读指导和点拨。如:“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又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和象猪一样象气球一样比较),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最后点出细节描写的定义和作用。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小结及作业
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五。说板书设计
春
酒
《春酒》语文说课稿第3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以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文章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20xx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中国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0xx年,并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中国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语文说课稿第4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清水职业中学。今天,捧出我精心炮制的《春酒》敬请各位品评。(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琦君的散文——《春酒》)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春酒》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琦君的一篇散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和会酒席上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平易,典雅,却情真意浓,意蕴丰富。这篇课文我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名句。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四、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朗读前,老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由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五、说学法
朗读法:以读为平台,在默读、朗读、精读、诵读等多种形式读中体验、感悟、表达。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探究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乐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播放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情境导入,走近作者
1、情境导入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望乡》,营造思乡气氛。
导入语: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思乡是每一个游子共同的心愿,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愁思,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伤,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出生于浙江永嘉的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她儿时品尝过的春酒,又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
2、走近作者
琦君(她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大家可能不陌生——《橘子红了》,就是她的作品),她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被称为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默读,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标出文中写风俗的句子和段落。
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写到了哪些有趣的风俗。(板书: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这个环节,在默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展示的风俗画面。既训练学生快速捕获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朗读,品味精彩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选用《思乡曲》配乐,提出朗读要求,师范读第一段,再指导学生读其他段。)
2、让学生找出勾画丰富的人物形象语句读一读,然后分别从修辞、句式、用词、表现手法、感情色彩等方面品析。
如:“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手里还捧一大包”则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氤氲开来,成为“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
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从各方面品析文中的语句,如:修辞的运用将人物刻画地更生动形象;从语言的感情色彩上体会到人情民风之美等。(我让学生自由表述)(板书:人情民风之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文中有代表性的语句,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生适当加以点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文本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水到渠成地进入关注细节环节。)
(四)精读,关注文章细节
1、作者围绕新年吃春酒写了许多有情趣的细节,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把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互相评价,看谁读得好。
提示:分别从“我”、“母亲”、“乡邻”的角度来品读这些细节。以“这是一个的‘我’,你看”;“这是一位的母亲,你看”;“这是一群的乡亲,你看”的形式品读。如:这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我”,你看“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我让学生揣摩、想象、交流、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天真、可爱”的样子,重点应该在哪些词语上下功夫,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很容易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融合起来,我即是“我”。课堂气氛将会十分活跃,学生会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比如我读你演,你读我评或者自己边读边做动作。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调动激情,深化体验,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品之后,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我对学生作适当启发提示,比如: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让学生以“春酒是一杯的酒”的形式说话。学生会自然地领悟到这种思乡之情。(板书: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愉悦。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五)诵读,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朗读和品味,学生已深刻感受到了作品中的思乡之情,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在记忆中搜寻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并有感情地诵读。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2、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
3、教师展示民俗风情图片,并让学生谈感想。
4、教师深情总结:(在《但愿人长久》伴奏中说出结束语)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拨起我们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
(这个迁移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既巩固了以往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还升华了课文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附:板书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直观、简洁、明了,让学生对作者写作思路及其情感的变化一目了然。
春酒
琦君
过新年
春酒喝春酒人情民风之美思乡之情
喝会酒(家乡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以读为平台,在默读、朗读、精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总之,力求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充满灵性地自主感悟,热情洋溢地自我解读,满怀激情地自由发挥。
《春酒》语文说课稿第5篇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作者也从中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感悟不是很深,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盲女孩的感受,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走进文本品读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的资料,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读文,认识女孩——走进文本,品读感悟——总结收获,升华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上好这一课。
1、在品读中整体感悟人物。文章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对待春天是怎样的。
2、反复研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安静在花园里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体会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安静拢住了蝴蝶的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通过“竟然”、“张望”等词语体会安静拢住的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内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飞翔的快乐,生命的美好。作者的联想,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适当拓展,体悟生命的美好。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海伦凯勒的事迹。
四、说学法
课采用“走进文本品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生采用默读、体会、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理念
走进文本,品读感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词析句,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并收集交流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八、说板书
触摸春天
乐观
坚强奇迹
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