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精品6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实用范文>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精品6篇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精品6篇
时间:2023-09-24 实用范文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精品6篇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1篇

我: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好奇心的特点和懵懂求知欲的性格特点。母亲:含蓄,温文尔雅,大爱无私。

母亲用她的爱无私的爱着作者,说明母亲对作者爱的教育相当深刻,也证明作者懂的爱自己就是爱母亲。

万象纷乱。作用:为了烘托出母亲母爱是作者内心最大的精神支柱。只要有母爱存在不因外物而走投无路,只因母爱的存在一切将生机勃勃拥有归宿。

作者发现母爱是伟大没有边际的母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的,你在与不在,母爱也不曾不减,永远那么高尚。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2篇

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

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熟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

蒲公英是黄色,叠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忧来无方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恰悦的一刹那顷,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的小朋友,有谁知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加(冕)_____ (璀)璨____ (雏)菊____羞(涩)____

2.在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两句话。

3.文中主要写了哪两种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和"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这两句中的"竟"字含义和作用都相同吗?请分别加以说明。

5."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僧"一句中的"不能"与"不肯"能互换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处的"有谁知道?"是什么句式?把它变为陈述句后比较两句在语气上的差异。

《寄小读者》答案

1.miǎn Cuǐ chú sè

2.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增。

3.主要写了两种花。

①蒲公英:黄色、叠瓣、耐寒,带有菊之神意,但局促羞涩,被人轻忽。

②菊花:耐寒、高责清华、富丽堂皇。

4.基本义相同,两句的"竟"字都有出乎意料之外之意。但作用就不一样,前句写出我为蒲公英这一平凡草卉具有耐寒特性而钦佩的感情;后句写出了我要为"从来被人轻忽的"蒲公英加冕,要引起人们对蒲公英关注的心情。

5.不能互换。"不能"是指不能够,主客观都不允许。"不肯"只是主观上不乐意、不同意。"不能"比"不肯"语意重得多,用在"偏爱"上,更能突出作者的博爱之心。

6.是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是:没有谁知道。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强。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3篇

寄小读者通讯10阅读答案如下,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_百度作业帮

寄小读者通讯10阅读答案如下,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至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更变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都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天上的辰星,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这些文字说明母爱有何特点,至少3个词回答

2.谈谈你对母亲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句话的理解

速度给

语文东村K汮窦鮳垠20xx-11-09

1、这些文字说明母爱有博大、温柔、无私的特点。

2.母亲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句话说明母亲的爱是出自内心的,具有慈母天性的,单纯的,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给自己的孩子看的。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4篇

寄小读者通讯十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寄小读者通讯十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寄小读者通讯十冰心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儿童散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领略阅读儿童文

寄小读者通讯十冰心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儿童散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领略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唤起学生童年的回忆,也唤起学生心中的美好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与体会文中深挚的情感。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比较难懂的文句的理解,以及文眼“我们之间弥漫着深深的痴和爱”的体会。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浓郁的歌颂母爱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美好情感,并理解生活的美好。因此除了阅读,还可以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这种深深的爱意。冰心的散文极富语言的美感,课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之。还可以拓深学生的阅读,比如欣赏《纸船》和冰心关于母爱的其他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好不好?(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并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唱)同学们,这首歌曲唱出了为人子女者对母亲的深沉之爱和无尽感谢。是呀,母亲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的人。不管你是美丽还是丑陋,是多病还是健康,是富贵还是贫穷,母亲对你始终不离不弃。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纯洁的。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旋律,也是文学历久弥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著名的讴歌母爱、赞美母爱的儿童散文——寄小读者。(板书课题寄小读者通讯十冰心)。

二、了解作者冰心同学们,上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请同学阅读课文并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同学们都完成了吗?好,那么那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诗集:《繁星》 《春水》通讯集:《寄小读者》 《再寄小读者》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樱花赞》 《小桔灯》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晚晴集》其中《寄小读者》 《再寄小读者》 《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 、,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 “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冰心女士又分别发表了通讯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 。三部通讯集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是自然、童真、母爱。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心女士创作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四、阅读课文,追忆往事1、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找出冰心通过母亲之口追忆了哪些童年往事?你从母亲那儿听到了哪些童年往事?请告诉大家。

五、体会冰心与母亲的“痴和爱”你爱自己的母亲吗?你和母亲的关系怎么样?冰心和母亲的关系又如何?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冰心和母亲关系的一句话。有人评论冰心的这篇通讯为“一把痴情泪,满纸荒唐言,于荒唐中现真情。”作者也说:“我们中间弥漫了痴和爱。”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那些文字体现了冰心与母亲的之间的“痴和爱”。 1、母亲爱“我”有哪些?母亲痴信“我”什么?2、“我”对母亲的爱体现在哪些文字上?3、你能谈谈你对这种“痴和爱”的体会吗?在学生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在点评时可以适当补充以下材料:歌颂母爱的名言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2、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3、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4、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5、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6、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一个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3、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4、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四个谎5、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撒的五个谎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撒的六个谎7、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撒的七个谎8、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撒的最后一个谎

六、配乐朗诵课文1、请同学们拿起笔来,画出文中感动你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诵读出来。 2、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朗诵文中打动自己的句子。

七、主旨分析《通讯十》是作者唱出的一曲动听的母爱颂歌,母爱是本文的主旨,在表达母爱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痴”字。作者饱含深情,通过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将爱心、童心和自然成功地交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爱的主题。

八、拓展阅读冰心歌颂母爱的句子: “茫茫的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九、作业布置1、回家时向父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大声说出你对他们的爱。 2、上网查阅冰心的歌颂母爱的其他作品,摘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寄小读者通讯十冰心我←痴和爱→母亲(母爱、童真、自然)爱的哲学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歌颂母爱、赞美母爱的散文,爱意温情弥漫全文,文章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体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缱绻的情思。文章文采清丽纤巧,叙事如话,抒情如诗,比较适合学生朗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带有感情地谈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也对冰心的其他作品很感兴趣。在阐释和讨论中,有的学生声音甚至都变得一度哽咽,现场气氛变得有点凝重。在我列举自己精心选择的关于母爱的名言时,学生睁大眼睛、屏住呼吸,听得很专注。在我向学生讲述“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这个感人的故事时,我自己也被深沉的母爱深深打动了,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授这节课后,觉得自己又一次受到了爱的教育,又一次体味到了“人间第一情”的至真至纯至美。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5篇

一、填空题

1.《寄小读者》是一本________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国时写的。

2.以《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显示了冰心的艺术造诣,为她获得了“________”的美誉。

3.冰心原名________,笔名冰心是取“________ ”之意。

4.《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________才能经历。

5.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________年之久。

6.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________。

7.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

8.(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________而忏悔。

9.(通讯十)主要歌颂了_________。

10.“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________。

二、选择题1.《寄小读者》中“我”每逢佳节,就到幽静的地方去。是因为“我”( )

A.希望自己珍惜光阴B.素来不喜欢热闹

C.不敢触及离别的伤感D.需要给小朋友回信

2.通讯一中“我”的弟弟知道我要出远门,想我时他想了什么办法见我?( )

A.看我的照片B.写信C.打视频电话

D.拿长竹竿子,从自己的院子里直穿到“我”的院子里,在空穴里看我。

3.作者离家时经过山东,见到了五岳中的哪座山?( )

A.华山B.衡山C.嵩山D.泰山

4.作者远行时乘坐的油轮名称叫什么?( )

A.玛丽号B.哥伦比亚号C.约克逊号D.诺曼底号

5. “我”在波士顿读了一首诗,题目是《我在不认识的人中间旅行》,这首诗是()写的。

A.泰戈尔B.普希金C.华兹华斯D.歌德

6.“通讯二”中的小鼠()

A.被小狗虎儿吞食了B.被“我”的书压死了

C.逃回了洞里D.被弟弟抢走了

7.“通讯六”中作者说祖国是()

A.荷叶形的B.梅花形的C.海棠叶形的D.枫叶形的

8.日本的小山多是圆扁的,大家说笑,便道是()

A.“馒头山” B.“苹果山” C.“南瓜山” D.“西瓜山”

9.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什么节日?( )

A.圣诞节B.中秋节C.感恩节D.春节

10.作者用“是处人家,绿深门户”来形容哪里的居民房?( )

A.苏州B.神户C.美国乡村D.北京

11.《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穰”的读音是:()

A. rǎng B. ráng C. xiāngD. xiàng

12.作者由什么事物受到启发,感悟到“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

A.菊花B.桂花C.玫瑰D.蒲公英

13.冰心给儿童写通讯,是因为()

A.她的通讯只有儿童要看。 B.她爱小孩子。

C.她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的寂寞。 D.她不会写别的体裁。

14.《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在()。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15.《寄小读者》中,作者回国时,轮船是在哪里上岸的?( )

A.天津B.海南C.上海D.香港

16.“通讯十”中,母亲说我第七个月开始叫谁?( )

A.叔叔B.妈妈C.爷爷D.姑姑

17.《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A.日本B.意大利C.英国D.美国

18.在“通讯七”中,“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这是为何()

A.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

B.“我”童年住海边,现在住湖边。

C.海广阔无边,湖红叶绿枝。

D.随年纪兴趣喜好也就改变

19.通讯十二告诉我们母亲的爱是()

A.普通的B.暂时的C.没用的D.永远的

20.通讯十八作者具体描写了什么花?( )

A.玫瑰花B.腊梅花C.蒲公英D.荷花

三、判断题

1.冰心有四个弟弟,最小的13岁。()

2.冰季是冰心的弟弟()

3.《寄小读者》中,作者在“沙穰”疗养院时,当收到家里的来信时,病友爱尔兰女孩很羡慕,是因为她得不到父爱。()

4.“我”把自己在医院看到的很多同龄人的不幸写在通讯中,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太寂寞了。()

5. “通讯七”选自其散文集《樱花赞》。()

6.作者在威尔斯利的圣卜生疗养院有一段时间“心酸肠断”,是因为她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7. “我”去江南旅行,特意自己定一间房子,为的要自由一些,安静一些,好写些通讯。()

8.作者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是因为她当时在慰冰湖畔,临水起了诗兴。 ( )

9.作者在信中告诉弟弟,在国外想念家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缺少一种生活,“就是我们每日一两小时傻顽痴笑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和家人说笑、嬉戏的日子。()

10.《寄小读者》中一共有二十九篇。 ( )

11.构成冰心“爱的哲学”是“自然、童真、民族”。()

12. 《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 )

13. 《寄小读者》是冰心1923年旅居英国时写的散文集。()

14.戚叩落亚山因战役名称得名。( )

15.冰心把静美的月亮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父亲。 ( )

16.冰心的小说以抒情为主。 ( )

17.“悄然坐在湖岸上,伸开纸,拿起笔,抬起头来,四周江水中,四面水声里,我要开始写信给久违的朋友。小朋友,猜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我”是的满怀思念。()

18.沙穰的小朋友给“我”起的徽号是Waban 。( )

19. 《寄小读者》中,作者此次远行的目的是求学。( )

20.“通讯七”主要写离别祖国时的情景,尤其侧重写亲人的送别。( )

四、简答题

1.通讯二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只小鼠的?

2. “通讯十”中“我”常喜欢对母亲做哪些事?

《寄小读者》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书信体2.冰心体3.谢婉莹一片冰心在玉壶4.沙穰

5. 36.冰季7.白岭和华京8.瓜果节

9.伟大的母爱10.母亲

二、选择题

1.B 2.D 3.D 4.C 5.C 6.A 7.C

8.A 9.A 10.C 11.B 12.D 13.B14.A

15.C 16.B 17.A18.A19. D 20.C

三、判断题

1.× 2.√ 3.√4. × 5. × 6. × 7.√ 8. × 9 √ 10.√ 11. × 12. × 13.×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20. √

四、问答题

1.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

2.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讲述我幼年的事。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第6篇

我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

母亲凝想地,含笑地,低低地说:

“不过有三个月罢了,偏已是这般多病。听见端药杯的人的脚步声,已知道惊怕啼哭。许多人围在床前,乞怜的眼光,不望着别人,只向着我,似乎已经从人群里认识了你的母亲!”

这时眼泪已湿了我们两个人的眼角!

……

亲爱的小朋友:

在塔什干开过亚非国家作家会议以后,我们曾到乌兹别克共和国各地去参观。我们参观了三个集体农庄,一处油田,几个工厂——纺织厂,茶叶包装厂等;还有几个学校,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心中总是十分惊喜,十分激动!这里本是有名的“饥饿的草原”,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这里还是一眼看不见边的茫茫的黄沙,没有青草,也没有树林。春天,山顶的积雪,融化成浑浊的山洪,沿着秃山危崖,翻滚而下,潜没在流沙地里,一会儿就看不见了,一阵风起,烈日下的黄沙,又在天空飞扬。在这里,从前住着几乎全部是文盲的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式的生活。这些悲惨的景象和故事,几乎不会使人相信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一幅图画呵!

我们在乌兹别克境内的参观旅行,都是飞机来往。这里的天空,永远是晴朗的,从飞机上下望,看见的是:在丘陵和黄沙之间,不时有一簇一簇的绿树,和一大片一大片的棉田,闪闪发光的河流,在棉田里蜿蜒穿行。村庄和城市都是半现在葱郁的树林之中,街市像尺划的一样,极其齐整。飞机着地,我们坐着最新式的小卧车,进入城市,塔什干城不必说了,就像撒玛尔汗、安集延、费尔加纳,也都不亚于我所看过的欧洲的城市,整个城建筑在绿洲之中,浓密的树荫,伏盖着宽广的柏油路,伏盖着高大的层楼,其中有公共机关,有书店,有剧场,有旅馆,还有陈列着精美货物的百货商店。马路中间种着各样的繁花,最普通的是浮动着清香的各色的玫瑰。马路上走着服装整洁的男女老幼,上班的,上学的,个个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向着远方来客,投射着亲切的眼光!这便是从前的“饥饿的草原”和它的落后困苦的人民,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他们带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他们整个地翻了身了!

乌兹别克的人民,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我们这里,地上布满了白金——棉花,地下布满了乌金——石油。”我们参观过安集延的自动化的油井,产量是每天五百吨。油区有十二公里长,十四公里宽,由七百公尺以外的调度室里操纵的吸油机,一上一下地,散布在这广大的丘陵上的二百五十个井口上,不停地操作。这“饥饿的草原”不但驯服地向勇敢的乌兹别克劳动人民,献上丰富的石油,它也献上了每年三百万公担的棉花(居苏联全国棉花产量的百分之六十)。谈到棉花,我们看到的真是太多了,不但在绵延无际的棉田里,而且在城市的广场上,甚至于公路上,都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一般的棉花!这正是晒棉花的季节,丰富的产量,使得广大的晒棉场地都不够用的了,快乐的农民只好借用了平坦而阔大的广场和公路,我们的汽车也就快乐地让出公路,而在土路上飞驰了!

我们默默地在吸取着羡慕着这一切,我们不但为乌兹别克人民眼前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更为我们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感到无限的欢欣和鼓舞。乌兹别克的今天,就是我们西北地区的明天,而且是不远的明天!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下,才显出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在社会主义的创造热情鼓舞下,人类发现了自己的伟大与尊严,他们团结起来,伸出千百万双粗壮的手臂,向冷漠的大自然,夺取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此,我遥望南方,向我们在祖国的柴达木,克拉玛依,三门峡,刘家峡,甘肃,新疆,青海各地……兴修农田水利和开发油井的男女青年们致敬!让我们鼓足干劲,迎头赶上吧!

乌兹别克地方,可写的岂止石油和棉花?他们还有比蜜还甜的葡萄和瓜果。提到瓜果,真是“口颊留芳”,留着和安集延大运河一块儿描写吧!

祝你们三好!

你的朋友冰心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日,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