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400字第1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很骄傲,我便是生于这礼仪之邦华夏。
可是,我渐渐发现这文明古国,这礼仪之邦要毁在我们90、00后手里了。
这次,我去英国游玩,发现英格兰人民的礼仪文化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上扶梯时,没有急事的人会统一站在右侧,直直一排,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过。左边往往是随时空出的应急通道。这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指挥。
在公共场合,不小心碰到了旁人,挤到了旁人,一定会诚恳地说一声:Sorry!”饱含歉意。走在没有垃圾,一尘不染的街道上,一位正在修剪花木的老爷爷会礼貌地跟你说一声:Hello!”你不必感到奇怪,英国人民非常与人为善。
排队的时候,他们都会非常有秩序,即使是小朋友,也不会顽皮地插队。
可是,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大中华呢?我们的素养,我们的礼仪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垃圾环绕的大街上,在没人管理的脏乱垃圾桶上吗?
体现在倚老卖老的大婶,任由孩子胡作非为的阿姨身上吗?
还是体现在乱穿插的车队,在机动车道行驶的非机动车身上吗?
各位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同学们,让我们继承中华文明之美。
此生不悔入华夏,也让祖国母亲能为我们骄傲,好吗?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400字第2篇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秉承“孔孟之道”的,因此中国也被冠以“礼仪之邦”的称号。可是近年来,这“礼仪之邦”的称号倒有些徒有虚名了。
路上一个残疾人要过马路,坐在轮椅上干着急,从他身旁走过的人形形色色,多多少少,看见邋遢的他无一不显露冷漠或鄙视的神色。十几分钟过去了,红绿灯也不知变换了多少次,残疾人依然是过不了马路。
在一本古书上竟也记载着相似的故事,一个又老又残的老人想过河,可河水湍急,一下去必会被冲走,这位老人柱着拐杖着急地望着河对岸。这时刚过了河的一个年轻人转过身放下沉重的包袱飞也似地跑过来,背起老人送他过河,老人露出满足的,并带着“你帮我是理所当然的神色”。
而如今这“尊老爱幼,扶老及幼”的口号都喊得厌烦了,又有哪一个老人能想:老人就是享天伦之乐的呢?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或是被年轻人当做骄傲的资本,或是被他人鄙视“吃了饭没事干,自己抢到位置还坐。”孩子喊:“妈妈,今天我在路上给老人让座啦!”家长会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孩子真懂事,真懂礼貌,妈妈为你自豪!”他不会说:“让座有什么可骄傲的,这是应该的。”
其实,原本的社会是人人拥有一颗善心的。像孔子宣扬的“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黄香温席等故事无一不证明了人们十分看重“孝道”中国古代皇帝选拨官员,以是否尽孝作为衡量人的一个标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对父母尽孝,才有可能对国家尽心尽责。
再看看现代吧,当今的年轻人年纪轻轻窝在家里做“啃老族”,全靠父母养活,那些富二代在外吃喝玩乐全用老子的钱,回家后,还摆出苦瓜脸,仿佛“天下唯我第一”;有些人当了大官就不认自己的父母,将他们扫地出门。父母在外乞讨实在不能维持生活,就来找他要钱,大官扬手把他父母赶出单位……种种不孝的事都在我们生活之间发生着,更可恨事,中国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孝敬父母”的律法,让那些人逍遥自在。
最后我想叹一声,我们的“礼仪之邦”到哪儿去了?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400字第3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千百年来,中国就作为一个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汉服到旗袍,从秦皇到博仪,历史的巨轮向前滚转动着,图腾壁画中的祥龙,织锦刺绣中的牡丹,泱泱中华,不负礼仪之邦所谓。
孔子曾在林放问礼之本时说道:礼,与其奢也,宁俭。以是,此则大哉问,自古所云,民以食为天。然食不应去礼。吃饭时不应铺张浪费,要注重礼仪。事实上,不仅古人如此,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类似于“光盘”行动的一些口号,虽说常有负能量被曝光,但满满正能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上个学期,校主任提倡“打造郑外名片”,从餐饮礼仪做起:餐桌不遗残食,少倒残羹剩饭。刚提出时,我对它完全不看好,各个年级用过餐后桌上保持绝对干净,断无。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在实施的第一天,校主任定点巡视,检查施行效果。至少在初二,我所见,效果惊人,第二天校主任也在晨会表扬了全校。而我并不认为大家能坚持。但这似乎不太可能。每次到食堂打饭,看到初一的学弟学妹们留下来的干净的餐桌,似乎都不好意思污染,更有当周围有人把桌上的剩物倒入自己碗中时,自己不由自主的效仿起来。一个学期下来,餐桌少有脏污,泔水桶里的残羹也少了很多这确已成为郑外的一张亮眼的名片。
如今我们节约并不因为时尚,也不仅是因为这是传统美德,读一读《百里负米》,悟一悟《悯农》,今虽无食之忧患,却应忆苦思甜。然原因以水落石出。
在国际中,我们常常会为在外的国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觉面红耳赤,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做好能做好的,今中华未变,仍泱泱天下,仍不负礼仪之邦所谓。
中华礼仪之邦演讲稿400字第4篇
中国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君子成才之路完美概括。这其中,我们的先贤将修身放于第一位,绝不是空口之谈。只有修身,才能成为有人品,有道德的人,才能让人信服。今天,我们扪心自问,我国的国民素质,究竟提高了多少,我们是否,还担得起“礼仪之邦”的美名?香港的大黄鸭事件,大陆游客躺着也中枪,这无疑是对我们的警告:以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人,要重新补回修身守礼的一课。
重新找回失去的美德与修养,必须要从教育抓起。首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懂礼貌。这个懂礼貌,不单单只是一句“阿姨好”或“谢谢”、“对不起”,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展示自己的敬意。别人困难时仗义相助,上级作出指示后积极执行,接受别人帮助后学会鞠躬致谢,答应别人的事保证完成。其次,孟母当年教子时,为了让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不惜剪断刚织好的布段,以此警示孟子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和老师不能为了一时的懒惰而放纵孩子为所欲为,要时时警醒着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完全。再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深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出去旅游,要制止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让他明白无论是家里还是外面的世界,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持它的清洁。成年人也要管好自己,现在的很多旅游景点,竹竿上柱子上那些“某某到此一游”的字眼,相信不少是成年人所留的,这种情况十分值得警醒。子不教,父之过。家长任重而道远。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很重要。昔日孟母三迁,也就是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可见社会影响的重要性。香港大黄鸭“漏气”了,没有人说是港澳台人士所为,而直接将矛头指向大陆游客,由此可见大陆的社会环境急需改善。改革开放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心浮躁起来,功名主义蔓延,人们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因此很多传统美德被荒废了。川流不息的马路,让人们越来越不能宽容人行道上行动缓慢的残疾人;数不清的欺诈行为,让人们不再敢于扶起路边摔倒的老者,中国人,越来越自私了。我梦想有一天,当尊老爱幼的号召声响彻云霄时,中国再一次实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愿望;我梦想有一天,当顾客第一成为普遍共识时,母亲能放心地将美味的菜品一盘盘端上餐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与实践。
毋庸置疑,礼仪之邦的重振也需要国家的强制力。先贤说,上下同欲者胜,国家与人民都应抱着坚定的信念,做出各自的努力。而当前,最具阻碍性的问题就是腐败。质监部门的腐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交通部门的腐败导致交通政策难以得到真正实施。清乾隆时期,一片盛世弘景。然而,这却是虚假的脆弱的繁荣,盛世背后藏了太多隐患,贪官横行以致出现和珅之类的人物,终致国势衰弱。清末,慈禧政权极度腐败,百万作为海军军费的白银,竟然被挪用去为老佛爷修园子,这样的中国,怎么可能抵住外敌入侵?治民必先正身,只有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廉洁政府,中国梦的实现才有保障。
小农经济时期,中国有过艰苦朴素的农民,有过温文尔雅的君子,有过淳朴善良的百姓,有过大道之行的梦想。如今,蒸汽机轰隆而去,爱迪生创造了希望的光芒,信息时代的曙光照亮了现代人不再黑暗的夜晚,中国,这东方巨龙,要收起浮躁与冒进,重现昔日的美好安详。
21世纪,是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的时代,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啊,你从孔夫子厚重有力的声音中走来,从青花瓷精美细致的纹络中走来,从弥漫着茶香与酒香的田园中走来,请一定要带着时光涤洗过的纯净、优雅,将礼仪之邦的美丽重新展现给世界,祝福你,新生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