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实用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实用范文>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实用4篇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实用4篇
时间:2023-07-08 实用范文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实用4篇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第1篇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春节时,人们往往会穿上红色喜庆的衣服;放起了噼里啪啦响的鞭炮;洋溢着快乐的笑脸。串门,已经是春节是家喻户晓的活动了,大年初一,人们已经穿上新衣,带着温暖的问候,走向亲戚的家门。

压岁钱,是孩子过年时最盼望的事;看春晚,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是,一些年轻人却比别人往往多一项——手机,因为这个“习俗”,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和家人逐渐疏远,不要怪我多嘴,提醒所以正在拿着手机“摇一摇”的(20世纪春晚红包获得方式)各位年轻人,放下手机,跟家人聊聊天吧!

饺子,大家都熟悉得很。过年时,家家都包,都吃,我呀,最爱吃的要数白菜馅的,那味道香的说不出来,往往这时,总觉得自己已经身临其境在白菜饺子的天堂。你们喜欢吃什么馅的?一起跟好朋友分享一下吧!

过年时,人们通常把福倒着贴,妈妈告诉我,字面意思是“福倒了”,但它的真正意思是“福到了”。要说包饺子,大家都不陌生,要说我包的饺子啊,唉,四个字来形容:惨不忍睹!让父母看了,哭笑不得。那饺子长得又长又扁,就像鸭子的嘴,看一眼就没食欲了。不过父母说,自己包的水饺自己吃最香,我吃着惨不忍睹的“李氏鸭子嘴水饺”时也这么想。

2月22正好是元宵节,也正好是最后一天假期,真想让老师这个假期多休息会,因为老师太累了,我希望今年我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让老师操心!加油!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第2篇

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剪纸,剪刀和纸是离不开手的。剪刀要选择轻巧、灵活、锋利的,这样,剪出的作品才不显粗糙;纸张以红纸或其它光泽为好,质地薄的纸为宜。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则要根据造型,先决定纸张的折叠,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初学剪纸者可先将花纹画上,然后根据画上的笔印剪。以后有经验了,便可随折随剪。花样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总使用直线型的,应多采用些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

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有了上述的一般剪法后,你还可以丰富一下想象力,剪条龙,剪个网袋……总之,当你运用自如时,你会发现,你是那样富有耐心。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第3篇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论语日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节。我换上昨天就选好的唐装背心,妈妈还给我扎了配唐装的发型。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苹果小队的八位同学要在我们家开展“传统文化代代传”的小队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妈妈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客厅装扮得有中国味儿。于是,我找出了串串装饰彩炮,三羊开泰图,彩色亮片蝴蝶,福满家门的祝福牌,我写的书法作品“仁以为己任”“福”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们平时就在有浓厚的国学氛围的教室里诵读论语,我就拿出了寒假里挑战胡老师要背的《学庸论语》,平时我最喜欢的一套书《最美的中国童话》,还有爸爸小时候的一本古书《唐诗三百首》:它和现代书可不一样,里面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往左翻页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价0.57元。整个客厅顿时喜气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来了,九十三岁的阿太教我们小队队员包粽子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妈妈小时候放寒假会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叶包粽子,我还从来没包过粽子,今天我也可以体验妈妈小时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袄,她红光满面地告诉我这可是老底子的缎子棉袄,叫真丝织锦缎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学们也都准时到了我们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标标准准的中国娃娃的模样。妈妈们说看着阿太和我们八个中国娃娃,真有一种以前大户人家过年的感觉呢。阿太教我们包的是赤豆红枣粽,只见她左手拿起一张粽叶,右手将粽叶折出一个角,放进赤豆糯米和红枣,再将粽叶盖住米后一折一弯,抖出棉纱线后把粽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后觉得不难,也开始做了起来。虽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绑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却会漏出米来,我问阿太是不是我的粽叶破了,阿太看了后笑着说:“粽叶没有破,是因为你没有折好粽叶的缘故。”我看了看旁边的吕昱萱,她已经成功包好了一只,我仔细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确实没有翻好粽叶,才让米成了漏网之鱼啊!最后,我包了三个粽子,赵恺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个粽子呢!不光小朋友,还有好几个妈妈也兴致勃勃地学着包了几个粽子呢。

我们还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了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问答,交流了寒假学习《国学》第6册的心得体会,诵读论语,读唐诗,猜字谜,写书法。最后我们八个还亲手学着包了汤圆烧给爸爸妈妈们吃,我们包的汤圆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妈妈们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汤圆。汤圆真是为我们苹果小队的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啊!

体验春节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第4篇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陶花节——茶文化专场”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有关茶的歌、有关茶的传说、怎样泡茶才好喝……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应该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应该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