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精彩5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教育范文>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精彩5篇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精彩5篇
时间:2023-11-12 教育范文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精彩5篇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等的描写,体会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2、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由课题直入重点

1、请同学们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些什么信息?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生回答后师板书: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过度:让我们就随着小英雄雨来,去感受他是如何掩护李大叔、和敌人做斗争的。

三、自主学习,体会感悟。

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雨来的英雄气的?看看文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把相关的词句标画出来,读一读并作上批注。

四、汇报交流解疑。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交流解疑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第四部分:

(1)雨来是怎样掩护李大叔的?

(2)面对敌人的枪声,雨来是怎么做的?(紧紧抓住描写雨来动作的词句体会雨来的机智和勇敢。)

(3)指导朗读这部分,进一步体会雨来的机智和勇敢。

学习第五部分。

(1)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2)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雨来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a、“雨来没有接敌人的糖,什么也没有说”当时是怎么想的?(轻蔑地对待敌人的利诱)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敌人的冷漠。

b、“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读出雨来的坚强不屈)指导朗读。

c、“雨来咬着牙说没看见”这句话让学生读出对敌人的仇恨和雨来的坚强不屈。

d、抓住对鬼子其凶残描写的那段话,更进一步体会雨来的坚强不屈。

3、雨来的勇敢和坚强不屈源于哪里?

a、指名读这一段的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还在本文的哪一部分出现过?为什么这句话要几次出现?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10个字;

2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本叙述的特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感受雨来人物形象,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抓住前后联系了解雨来成为英雄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课件

第一课时需完成的教学内容:

1.学会12个字,会认10个字。结合课后“查字表”读准课文中的方言土语。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重点朗读感悟课文1-3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6部分,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雨来内心世界,抓住前后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3.初步认识“反衬”、“铺垫”这两种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雨来的三次语言描写,走近雨来的内心世界,感受雨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

教学过程:

一、借景导入,体会家乡秀美;悬念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雨来,一个12岁的孩子,他生活在晋察冀边区北部,那里有可爱的还乡河,美丽的芦花村。(芦花村图片)

2.可是,侵略者打破了这里的平静。现在小小年纪的雨来就藏着一个大大的秘密,它关系着芦花村,乃至晋察冀边区北部的地下情报网,关系着无数抗日战士的生命安危。他能保守住秘密吗?

二、直奔重点,紧扣关键语句;剖析“同异”,感悟“英雄”形象。

1.默读课文第四部分,找一找敌人为了撬开雨来的嘴,都使用了哪些卑劣的手段?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2.面对敌人的盘问、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是怎么回应的?(出示相关句子)

3.发现关键句子的相同之处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4.分析关键语句的不同之处(句子的长度、标点、说话的状态)

5.结合前文,逐句学习:

第一句,分角色朗读,感悟雨来“装傻充楞”,保守秘密。

第二句:了解敌人凶残,补充“侵华资料”,感悟雨来“坚定不移”,保守秘密。

第三句:朗读评价,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悟雨来“宁死不屈”,保守秘密。

6.发现关键语句背后相同的信念

a.书写“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b.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找一找。重点品读第三次。

三、创设情境,了解故事结局;补充信息,升华爱国情意。

1.创设情境,想象河沿边父老乡亲们的反应。

2.了解逃生原因,初步了解“铺垫”的写作手法。

3.补充“抗日小英雄群谱图”,教师总结升华。

4.课后阅读建议。

课后阅读建议:

1.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如,王朴、阎富华)

2.电影电视(《平原游击队》、《烽火少年》、《亮剑》)

3.文学作品(孙犁《白洋淀》)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劫难”“趔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个部分拟出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理解他这样做的思想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写好读书笔记。

3、品味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雨来的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部分及重点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方式:学生自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讨论、交流。

教具: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劫难”“趔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给课文拟出小标题。

4、画出情节曲线,并找出课文重点部分。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

曾经,我们的祖国母亲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曾经,为了保卫祖国母亲,英雄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也在曾经,在课本里、在荧屏上,我们认识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海娃、嘎子。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抗日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气概。

1、板书题目:小英雄雨来

2、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huán  nāng gū

还乡河睁眼瞎软鼓囊囊一骨碌劫难趔趄

①指明学生读词

②全班齐读

③解词

睁眼瞎:不认识字,没知识,没文化。

师:正是因为雨来的爸爸妈妈不想雨来成为睁眼瞎,才决定送雨来上夜校,让他受教育。

劫难的近义词:灾难

趔趄:歪歪斜斜,站立不稳。

抹的读音,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同句式中出现的:“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中读mā,在第五部分中“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中读mǒ。并让学生做动作感受两个读音的用法。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给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本文一共有六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出小标题。小标题最好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拟好后,先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拟出小标题。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一、游泳本领高

二、上夜校,受教育

三、听说鬼子要扫荡

四、掩护李大叔

五、勇斗日寇

六、雨来脱险

四、画出情节曲线,找出重点部分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整个事件的情节曲线,并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画情节曲线,并指名学生上讲台板演。

2、找出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五部分)

3、反馈

4、朗读重点部分,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

2、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与全文整个事件的关系。

3、读写结合,深化雨来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字词,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课文各部分拟了小标题,并找出了文中最能体现雨来英雄形象的重点部分。

二、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落入敌手,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又是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词句,并和同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教学思路:软、硬两方面。

(1)雨来被抓住后,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

鬼子先威逼利诱,哄骗雨来,雨来始终一句话:“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软的不行来硬的。敌人是怎样做的?

生画出重点段。

(3)读一读,画出描写鬼子毒打雨来时的动词。

(4)朗读重点段,感受鬼子的凶残。

(5)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6)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读。

(6)大屏幕出示重点段,全班有感情齐读。

鬼子越凶残,雨来越顽强,作者正是用这种反衬的手法表现了雨来顽强的英雄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读出鬼子的凶残,读出雨来的顽强。

4、理解第二部分在课文中的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第一次在课文的那里出现?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

正是上夜校时受到的思想教育,才让雨来有了斗争的动力,此时的雨来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化为了和鬼子斗的实际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理解第一、二部分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敌人如此凶残,雨来最后会怎样?

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一十二岁之少年,一身义举,满腔壮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凶残毒打,他始终咬紧牙说:“没看见!”

鬼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雨来被拉到了还乡河边……

2、雨来死了吗?

师范读: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河水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大家呆呆的在河岸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一手扒着芦苇,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师:雨来为什么没有死?

(开枪前,雨来就扎到河里逃走了。)

3、梳理第一部分与整个事件的关系。

雨来跳到河里能脱险,源于他的游泳本领高,而这救了他命的游泳本领正是在这还乡河里练就的。现在,同学们明白既然课文是写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机智勇敢的做斗争,而开篇为什么要写还乡河了吗?

(首尾呼应,并为雨来成功脱险买下伏笔。)

而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首尾呼应,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描写了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勇斗日寇的故事,赞扬了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并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珍爱生命,消除战争,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读写结合练习:“雨来,我想对你说”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雨来,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英雄,

当他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刺刀,在敌人软硬兼施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一种机智勇敢、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他和我们一般大,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险境,又会如何?此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雨来说,请你以“雨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1、学生写话。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师:不能忘!不能忘!

不能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曾践踏过祖国母亲大半个躯体!

不能忘!那些留下姓名的,以及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母亲,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不能忘!我们是中国人,(生)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不能忘!

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段。

2.写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3.仿照文中人物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写一段话,表现一种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本课的教学,必须要结合国培学习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设计。最终选择主题为:“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围绕这一主题,我为两课时分别设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选择了相应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突破难点。这个思路就是整体进去——抓住重点——整体出来。

课中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适当的添加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画情节曲线”进行了训练,并找学生进行了板演,达到了训练与展示与引领教师的效果。

课后反思:

因为是用的自己的学生,学习的预习工作做的十分扎实,所以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的。通过学习,学生对雨来的英雄形象体会颇深,最后的写作训练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如果我处在这样的险境中,在没有认识雨来前,鬼子问我,我一定会告诉他,但是,现在,我不会了!因为,雨来的英雄行为告诉我: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他的英雄行为也激励着我,并给了我和鬼子斗的勇气。”“雨来,不能忘,身处险境时,你只有十二岁!雨来,不能忘,十二岁的你是如此的顽强!雨来,不能忘,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从孩子们写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雨来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他们。

在教学中,不但交给了学生知识,还交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如:首尾呼应,人物形象的描写。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4篇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理解课题

1、亲情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

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

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

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

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他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

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

反侵战争之火。

3、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

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儿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书中用“ ”画出来。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雨来的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

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

、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

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

4、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部分:哪部分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哪部分就是重点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

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四、布置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同学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画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

优秀品质。

3、指导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能用自己

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特别提示:对加小标题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基本上概括了本

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不必强求一致。如:

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

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作小标题。引用原句要加引号。如: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什么也没看见” ④“雨来没有死” ⑤“有志不在年高”

4、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为什么描写还乡河景色美?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②文章第六部分有一段关于“还乡河静静的”描写,

③说明了什么?

文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

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5篇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文章由六部分组成,要求学生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通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紧扣两个重点来进行:一是让学生运用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练习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为了突出重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较成功的地方是:

运用比赛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诵你喜欢的部分,听后小组内互评、评选出最佳能手、然后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部分,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掌握了主要内容从而弄懂加小标题的方法。在学生小组内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遇到疑问时及时引导并给予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高涨。

另一个教学重点是抓写作方法的指导。《小英雄雨来》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一个最突出的写作方法——反复。教学中,我就这一写作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加以指导。

为了强调某一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文章的作者往往将某些词语或句子重复使用,称为反复。《小英雄雨来》中多处出现了反复,它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