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反思第1篇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三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二、说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三、说方法
1.直观教学法:揭题时,运用图片、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朗读体会法:本课的对话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想、品、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过程
(一)揭题
出示学生课前美术课杨桃的写生画,欣赏引出课题。
(由于学生对杨桃并不十分熟悉,因此课前结合美术课对杨桃进行写生,一方面是对这种水果的熟悉,另一方面也了解杨桃在不同角度的样子,为学习、理解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自觉标出小节号、生字、词语等。
2.指名读读得好或难以读好的段落,随机正音,指导学习生字。
(本课的生字并不多,不独立安排识字,在朗读中结合学习生字词。)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画杨桃”是哪部分?在书上标出。
(三)想象朗读,理解内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在书上找出词语。教师板书。
2.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是对文本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有更深的了解。)
3.出示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的五角星吧!”
这些话是谁说的?说的时候神态会是怎样呢?多媒体出示对话的补充。
(文章的对话没有交代说话对象的神态。让学生想象补充,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为学生写好人物打下基础。)
(四)对比写话,领会中心
1.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划出词语,教师板书: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老师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当时他会想些什么?
2.出示老师说的那段话,齐读。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启示?你印象最身的是哪句话?
4.读最后一段马夫亲的教诲是怎样的?读第一段。
出示老师和父亲的两段话,对比读:有什么共同点?
5.现在,同学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这个环节,写出反应不同学生的内心想法,其实是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内化和交流。)
(五)总结课文,体会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这个环节体现的是本组课文编排时的训练点:读故事,说启示。)
《画杨桃》教学反思第2篇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的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为切实突破教学难重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电话辅助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学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难重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投影机。
在讲授中首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所描述的对杨桃写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是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不一样。然后换角度观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
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朗读老师神态变化和学生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形式的设计主要是来突出反映课文的重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后布置是根据所学来描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
《画杨桃》教学反思第3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画杨桃》教学反思第4篇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画杨桃》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课文可以分三个角度去教学,即“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在这“三大板块”上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根据上面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块解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实事求是”的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课时,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研读“老师”的言行举动,继续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回顾全文,深化“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课时安排,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认读本课6个生字。 2、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3、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4、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说教学设计】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3、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4、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一、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第一步,出示杨桃图片,简单介绍,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二、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老老实实”,形成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三、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引导学生自由读1-2段:结合句子说说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我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第一处:父亲的话。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接着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第二处: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这一环节,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
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第三第四环节的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同时借助多种朗读手段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画杨桃
爸爸: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
【说效果】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画杨桃》教学反思第5篇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画杨桃》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时,“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平常的小事蕴含深刻的哲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认识和情感的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读悟结合、朗读体会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课题。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两个问题。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什么?(课件)
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近老师和同学,体会变化
A、引导学生读课文2——17自然段,提出学习指南:默读2-17自然段,想一想,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进行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
B、汇报环节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体会“同学们”的变化。
(1)我重点通过对比朗读,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课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读对话时的语气,并说说原因。预计学生会这样说:(课件)
(2)同学们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画的不像”,同学们嘲笑我。
后来为什么又结结巴巴、支支吾吾的说?因为,他们坐在我的位置上,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同学们已经知错,也知道不能想当然的嘲笑别人。
让学生在对比朗读和补白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同学们由嘲笑到知道自己错了,感到难为情的情感变化。突破了教学重点。
汇报的另一部分,体会老师的变化。
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关键词。
(1)通过提问的形式感悟“严肃”和“半晌”(课件)。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感知,老师注意观察,从我的位置上审视杨桃,所以他的态度和同学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老师听到同学们不分缘由的嘲笑声当然有些生气。
(2)学生继续汇报老师的态度变化,自然牵出关键词“和颜悦色”,牵出老师说的话。这段话是全文的难点,我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在此基础上,理解老师的话,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把你的看法说一说。
在学生重复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我通过总结语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下结论,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本环节通过解读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感是随着同学们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对重点段的朗读让学生明白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想象,内化文章主旨
课文学完了,你想对文中的我,曾经嘲笑过我的同学们,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
这种说话练习能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更深的感受。
整节课我着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