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眯眼、蜈蚣、倘若、连翘花、翘尾巴、撒脱、撒谎、急速一转、旋转、酸涩、舒展腰身、仰望天穹、圆木拐杖、女娲造人、擎着风筝、翩翩起舞、翱翔盘旋、气喘吁吁、功德无量。
(1)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认清字形:倘、敞、筝、挣、睁。
(3)理解词义
A、酸涩,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
B、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
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
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理想》教案第3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教案第4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方法好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和目标。
教学重点:
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加深,并且更新速度快,不像小学那样1+ 1=2也要反复讲几天,所以我们不能把小学随学习方法用于中学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开学以来成绩比小学退步的原因,因而我们要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一、授课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2、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做好课堂笔记
3、做好复习(作业,理解,强记)
4、发展多种兴趣爱好
5、制订学习计划,提高自学能力
6、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
二、投影: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有性格。"
老师:我们要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学有所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记住: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三、老师小结:
迈好中学第1要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第2要讲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相信同学们按这两点去做,肯定能打好八年级这个基础。
学生谈:如何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谈谈,你打算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些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
四、共勉
老师: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每一位"立志成才"的同学。都要把握今天,实现我们的理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学生:有!
五、全班合唱《中学时代》结束。
《理想》教案第5篇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2、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远行(xíng不是“航”)玷污(diàn)
3、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全班鼓掌)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全班鼓掌)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全班齐读两节诗)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一)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师肯定,请生读)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师肯定,请生读)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二)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
(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
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学生作勾划汇报:
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
六、作业
1、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
3、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