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精品4篇
当前位置:贝知网>范文>教育范文>相似三角形精品4篇
相似三角形精品4篇
时间:2023-06-12 教育范文

相似三角形精品4篇

相似三角形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

相似三角形第2篇

比例线段在平面几何计算和证明中,应用十分广泛,相对于已学的两条线段相等关系而言,四条线段成比例关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解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们及时组织了两节复习课,第一节课着重复习比例线段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节课则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课的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两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给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结合二期课改要求本案例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1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贯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作必要的补充”的原则?

本案例是在前面的新课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课的复习中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就本课而言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由此反思:在平时的新课学习中如何落实两者的主辅关系呢?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如何照顾到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各个层面,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呢?对此我们还应该作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2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合作交流”?

相似三角形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讲解新课]

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

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和中,且。

求证:∽

建议“已知、求证”要学生自己写出。

另外,依照判定定理1的两个证明思路,让学生自己说出辅助线的作法。

下面判定定理3的引出与证明同判定定理2,这里从略。

在讲解判定定理3的过程中,再一次强调使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它。

例3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与是不是相似,并证明为什么:

解:让学生试着写出解题过程

这种类型的题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正确的题目加以证明;二是对不正确的题目要说出理由或举反例,但后者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降低难度,这里的题目全是正确的,只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就可以了,不必研究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小结]

1、让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2、会利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8中A组5、P241中B组1.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