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安恩和奶牛》教案设计第1篇
《安恩和奶牛》是七年级语文上册新增加的一篇课文原先是《“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两篇文章的体裁一样,都是小说,都是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凸显人物特征不同的是,前者表现哈尔威船长敬业爱岗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乘客的执着的爱;后者表现安恩老太太尽管不富裕,却拥有爱心,拥有自尊,关爱动物,善待动物,在看到奶牛孤单时,就带到集市上和同类聚聚,说明她已经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相依为命文本的改动说明了什么显然,是一种教育的转型,一种“舍身救人”到“仁爱天下”的转型文章就是希望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在自保的基础上,关爱他人,甚至动物,力求“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作风格结合起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2、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必须具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撂下()锃亮()窘迫()
嶙xún()xiá疵()踌chú()
【活动方案】
活动1: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自由朗读,尝试概括→小组讨论,推选一名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出示小黑板,看看其他小组概括的文字与本组有没有不同之处。如有,小组讨论后或自我完善,或讲述理由帮助别的小组修改)
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活动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独立思考,认真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侧面烘托: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活动3:默读第1小节,结合具体内容,参照示例,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安恩的句子→参考示例,独立批注→小组交流,尝试合作展示→全班交流)
〔示例:“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中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外貌和神态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板书:初识安恩:勤俭自尊沉静安详
活动4:自由朗读第2小节,结合相关句子说说安恩的奶牛有什么特点。你对安恩这个人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奶牛的句子→独立思考,认真批注→小组交流,尝试展示→全班交流)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课堂随笔: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主人公淳朴、善良、慈爱的特点。
2、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1:对前来买牛的几个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跳读课文,在文中迅速找出相关内容→自主研读并批注→小组讨论明确→全班展示)
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活动2: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11——19小节。
(快速明确合作朗读的角色分配→各自准备→组内尝试有感情地合作诵读→全班展示)
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活动3:合作探讨探究下列问题:
(1)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你对安恩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2)这样的结尾你想到过吗?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全班展示)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活动4: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自由思考并草拟提纲→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锱铢必较(形容很大方)踌躇(犹豫的样子)蹭(摩擦)
B.瑕疵(玉上的斑点)腼腆(形容很羞涩)撂下(搁下,丢开)
C.翕动(一张一合地动)锃亮(闪亮)惶惑(不安,迷惑)
D.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粗粝(粗糙)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1)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2)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身脸去往别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兴趣的东西。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就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②他是一只鸟儿。长得尖嘴猴腮,还灰不溜秋,乍一看还真不像只好鸟。从他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儿上看,很像我那精力过盛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小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地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③我儿子见到这鸟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当即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可爱的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我一句。
④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好,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慢慢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们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叼上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我觉得他在耍小聪明,为了不影响他进餐,我只好重新退回门后。
⑤一天周末,我见以往总是孤孤单单的他,身后还跟着一只大胖鸟,以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门后窥探他们。这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吧。然而据我在门缝反复观察,这胖鸟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为他们之间从来不黏黏糊糊,也不见眉来眼去,只是同来同吃,连同回都不常见。胖鸟每次吃完后,总要衔上一枚红枣带走——可能是一只母亲鸟吧,且家庭负担不少,带她来的是儿子。这母子俩很少对话,不愿沟通,就像我家那母子俩一样。
⑥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们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再想我一下了。
⑦鸟儿子走了,还有我儿子,他是没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见我在阳台上想鸟,儿子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破产似的,不来就不来了,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这些罢了。
4、“我”和“我儿子”对待“鸟儿”有哪些不同?
5、第④段中“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鸟儿“严肃的盯人状”是怎样一种眼神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6、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下”用得好,好在哪里?
8、“我”在文中向人们发出怎样的呼唤?
七年级语文上《安恩和奶牛》教案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一、走进作者
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 、《漫长的旅途》等。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就是是《安恩和奶牛》,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广泛流传。
二、正音释词
miǎn tiǎn腼腆羞怯;biě干瘪瘪;zhě七皱八褶;
Cáo嘈杂;xiè卸货;wēi依偎;jiàn相间
xiá cī瑕疵;dú小犊;zīzhū锱铢必较;
chóu chú踌躇
三、整体感知
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读了全文你觉得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初识安恩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安恩的?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头奶牛?写奶牛对表现安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走近安恩
阅读课文3-19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六、人物形象归纳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七、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希望同学们亲近文学,推开这扇神奇之门,真正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领略其绮丽的风光。
七、预习布置:第五课的预习
课堂练习一、整体感知
1、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课外作业
学习文章中作者对安恩老太太的人物刻画的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描写人物的短文。
板书设计人物形象: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安恩和奶牛》教案设计第3篇
教师寄语:
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生命的高贵和美丽。
学法指导:
1、走近作者。
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作风格结合起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2、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必须具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希默兰的故事》(1898——1910)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他热情讴歌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但健康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当地剽悍粗野的民俗乡风。《希默兰的故事》一共包括34篇,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4、掌握生词。
撂下()锃亮()窘迫()
嶙xún()xiá疵()踌chú()
腼腆羞怯熙来攘往嘈杂旁若无人
蹭()翕动反刍找茬锱铢必较
惶惑死乞白赖刨根究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一、自学导引:(我说课稿自主,我收获!)
聚焦目标一:
1、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说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本文为了刻画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作分析。(例: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太阳,打着她的毛袜。通过神态描写说明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3、小说中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对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
4、本文还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你能找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三、展示点拨(勇于展示,战胜自己!)
四、巩固提升(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锱铢必较(形容很大方)踌躇(犹豫的样子)蹭(摩擦)
B、瑕疵(玉上的斑点)腼腆(形容很羞涩)撂下(搁下,丢开)
C、翕动(一张一合地动)锃亮(闪亮)惶惑(不安,迷惑)
D、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粗粝(粗糙)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1)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2)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身脸去往别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兴趣的东西。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主人公淳朴、善良、慈爱的特点
2、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他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3、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聚焦目标一:
1、对前来买牛的几个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2、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试着来分析这一手法。
聚焦目标二:
1、、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做了解释后,为什么没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三、展示点拨(勇于展示,战胜自己!)
四、巩固提升(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解读人物:
理解人物的最高境界就是走进人物内心。安恩的行为近乎伟大了,她对待动物不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也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安恩发现了牛的孤独,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安恩能发现奶牛是孤独的呢?
可能会有同学说是安恩的”爱心”,可能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当我们再仔细地在文字中徜徉的时候,当我们把视角对准安恩的心灵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安恩也是一个孤独者,或许只有孤独者才能理解孤独者的孤独,你看,小说的第一节,花了二百多字写安恩的外貌:
“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一个来市场买卖的人完全用不着精心打扮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安恩显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对自己的注意,作者也说“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注意她什么呢,也许是要别人来关注他,和她说说话,一个“腼腆羞怯”的乡下老太太的基本心理需求。
同样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安恩这里连用了三个“我们”,在安恩的意识中,她早已把孤独的奶牛视为自己的同类,或许还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起码是相依为命。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这何尝不是她自己寂寞心灵的一声呐喊。
奶牛是孤独的,同样孤独的还有她的主人——安恩,记住这一点,安恩和奶牛其实就是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