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阅读题的参考答案及翻译第1篇
教学案例:
张广平老师把收录机放在讲桌上,然后喜气洋洋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现在要了解一件事,喜欢听河南戏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曲沃县离河南很近,同学们熟悉河南戏,机灵的孩子们知道老师要放戏曲录音,便不约而同地举起手,随后便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我喜欢”、“我喜欢”。
老师说:“好!老师也很喜欢,不过河南戏很多,昨天老师选了一段精彩的,请大家欣赏欣赏。”
老师放豫剧《花木兰从军》中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有的学生如痴如迷地听着,有的学生竟跟着手舞足蹈地唱起来。
老师说:“请小朋友再认真听一遍,然后试着唱唱你最喜欢的一句。”老师重放。
这一下学生可得意了,教室里热闹起来,七嘴八舌地唱起来,有的唱:“白天去耕地,夜晚来织棉”。有的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有的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的竟能整段唱下来。学生还真是都积极地参与着。
当学生渐渐静下来的时候。老师说:“咱们齐唱一句‘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师生们有滋有味地重复唱着这一句。
老师说:“同学们看课本63页,带上感情自由读《木兰从军》,反复熟读课文,一直读到能看到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为止。今后我们再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时就更有感情了。”
我们看到学生十分投入地自由读课文,用探究的眼光,用真诚的口气,在呼唤着花木兰快点走到自己面前。
熟读课文大约15分钟。
老师说:“在刚才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谁看到了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我!”“我!”“我!”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老师,我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好好漂亮的姑娘呢!”
教室里一阵笑声。
老师也笑着说:“是吗?我也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还是十分勇敢的姑娘,大家想一想,这么漂亮的勇敢的姑娘是怎么说服家里人替父从军的?”
学生沉默片刻后说话了:
有的说:“她肯定说,父亲,你年龄大了,跑不快,让我替你去当兵吧!我会打胜仗的”。
有的说:“她肯定是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你等我的好消息吧”。
有的说:“她肯定说,爸爸、妈妈,我才不怕吃苦呢!我女扮男装,照样会打仗”。
还有的说:“她肯定迸会说,小弟弟,你照顾好爸爸、妈妈,我给你拿奖杯回来”。
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不断进发出耀眼的火花。
老师说:“小朋友想象得真好,把老师都说服了。那么大家一定会抄写好这三个生词吧!抄一抄,再各写一句话。”老师边说边把“胜利”、“将士”、“征兵”三个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生字词,写句子,时时鼓励着学生。
课堂小结时,老师兴奋地说:“今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名字叫……”
“花木兰”!学生也兴奋地抢答着。
“好!让我们再齐唱三遍‘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
师生在昂扬和谐的氛围中走出了教室。有的学生还边唱边比比划划地跑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听课老师也小声哼着走出了教室。
案例分析:
课后我们和授课老师一番对话:
问:“这节课你自我感觉如何?”
答:“我本人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还是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吧”。
问:“这节课的目标你觉得把握的怎样?”
答:“这节课的目标是反复熟读背诵课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6个生字,我觉得今天在我设置的“笼罩”里,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做一个发展的人。”
问:“你说的‘笼罩’是什么意思?”
答:“我先放一整段戏曲,然后重点学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一句,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学习本文的环境,使这个环境紧紧地‘笼罩’着学生的身心,学生在这个‘笼’里面不知不觉地就‘熟’了”。
问:“我们觉得你在语文的人文性方面做得很巧妙,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答:“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想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对花木兰的崇拜之情,花木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有益的。这里我不强调让学生学习花木兰的什么什么精神,而是让他自己去感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嘛”。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我们这些教研员也大有收获。张老师在这里用一种环境“笼罩”学生的身心,使我们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尽管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是不行的,这个“笼罩”既有开放性又有强制性,还有艺术性,学生在这个“笼罩”里确实是不知不觉地“熟”了。
反过来,我们设想一下学生,这节课一定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在此节课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深一层的感悟;如果在此节课前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会为这节课学会了唱而自豪。
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生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从军》阅读题的参考答案及翻译第2篇
《木兰从军》讲述了木兰代替父亲去征战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附加题: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从军阅读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翻译句子(4分)
⑴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⑵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用原句回答)(3分)
木兰从军阅读答案
1、D 2、(1)木兰是古时候一个民间女子。(2)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木兰从军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木兰从军》阅读题的参考答案及翻译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在熟读剧本的同时学习表演。
3.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剧本内容,知道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学习花木兰自信自强,报效国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剧本内容,知道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学习花木兰自信自强,报效国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国涌现了很多让人们千古传颂的英雄豪杰,你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个吗?
2.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将军,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3.小朋友,你们知道花木兰和你们刚刚说的英雄有什么不同吗?(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刚刚说的英雄中女的很少?)
4.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男的可以当兵,女的却不能从军。那么花木兰怎么能去从军的呢?
5.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木兰从军》
二、初读感知
(一)练读
1.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将生字的字音读准,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2.与同桌轮流读一遍,注意将句子读通顺。
3.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检查
1.出示生字词。
名字征兵胜利朝廷年龄理应说服年老多病焦急万分赫赫战功英勇善战文静俊美
2.多音字。
燕子燕山
将军将士
3.课文一定也能读好。
(1)齐读第一段,师评。
(2)指名读第二段,自评。
(3)指名一组读第三段,其他生评价。
(4)男生读,女生评。
4.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课文都读通顺了,那么刚才的那个问题能解决吗?花木兰怎么能去从军的呢?——女扮男装
三、精读第一、二自然段
(一)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么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去从军呢?
1.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再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2.指名交流体会。(恩,小朋友们说的都不错。)
3.花木兰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战争频繁。(经常发生战争)
4.那时侯,朝廷对老百姓发的公文或通告叫做文书。这一天,朝廷下达的一份文书张贴了出来,这是份一般的文书吗?(紧急征兵文书)
5.木兰看到这文书后,有什么感受?(焦急万分)
6.花木兰为什么会感到焦急万分?她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指名读,强调“焦急万分”。
7.可以不去呀,或者等过几年弟弟长大了再去呀,强调“紧急征兵”。体现爱国精神。
8.说话训练:因为……所以,花木兰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二)花木兰此时已打定主意,替父从军,但战场上两军厮杀,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花木兰的家人怎么会同意她去的呢?(说服)
1.假设你是花木兰,你准备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小小组中相互说。
2.老师就是花木兰的家人,指名来说服老师。
(三)就这样,花木兰为了她那年老多病的父亲,为了她那年纪尚小的弟弟,更为了她深深热爱的国家,毅然地踏上了从军之旅。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朋友,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看见了一个勇敢、坚毅、视国事为己任的花木兰,也明白了她为什么能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赞赏。她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让我们一同牢牢记住她的名字——“花木兰”。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男
2.说说如何记住这些汉字。
3.教学“疒”,范写“病”。
4.学生描红。
五、课后练习
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花木兰,展开想象,说服家人,替父从军。课后请小朋友把“木兰怎样说服家人的”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