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第1篇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学生应尽的职责,也是语文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感受母爱并回报母爱。
当今社会,爱的不等式比比皆是。且不说徐力杀母这样极端的例子,每当我看到父母们为了子女的升学、就业、婚姻嫁娶以至练琴、奥林匹克班、游泳班、暑期班等等名目繁多的事情操心费力、奔波劳碌的时候,心中不免叹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可是,子女们对父母的付出会心存感激并回报同样的爱吗?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我想,这种状况的造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孩子身体与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和情感的培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些对母亲冷淡无情的人,不会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决定行动,巴甫雷什中学的校园里,偌大的标语牌,写着显眼的大字:“要爱你的妈妈!”在秋天和春天,孩子们在室边地上种植苹果和葡萄藤,把他们叫做母亲树、母亲藤。本堂课作业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上。据课后反馈,学生们有给母亲洗脚的,有给爷爷提水的,有给外婆劈柴的,做法不一,效果相同。浇花须浇根,育人先育心。知恩图报的前提是学会感恩。只有让孩子们心存爱心:爱自己,更爱家人;爱家人,更爱他人,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第2篇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第3篇
下课铃敲响后,课堂任务刚好完成,我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课堂内容这么多,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课堂气氛也热热闹闹的,似乎有一点新课改的样子。但仔细想来,这一节课内容确实比较充实,但在课堂上学生又究竟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多少东西,这些似乎都要打个问号。
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确实不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所以我不得不计算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如果哪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此以来,有些环节就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认真思考细心领会。比如“品析语言,重点研读”这一环节,正是学生自由发言加深对课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时机,但是我却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只能“细心聆听”。这是不是一种失误呢?再如在“总结分享”这一环节中,本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总结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还是我“主动”去完成的,这又算什么呢?
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少数人的课堂呢?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否还差得很远呢?
其实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当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时候,又我行我素起来,这堂课的教学仍然是为了完成我预设的目标任务,只要有学生回答上来我就尽快地结束这个环节,让少数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数人的思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近一段时间我们先是学习杜郎口,后又学习兖州一中,他们教学的共同点是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少数好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成绩突出了。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关注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指日可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改变现况,莫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这是我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会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