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需要会什么
网页设计是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的,名称上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互联网的演化进程中,网页制作是Web1.0时代产物,那时网站的主要内容是静态的,用户使用网站的行为也以浏览为主。2005年以后,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各种类似桌面软件的Web应用大量涌现,网站的前端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学习网页设计需要会什么,小编为你解答:
网页开发工具
学习网页设计,网页开发工具有FrontPage,会用Word的人很容易学会FrontPage。还有一个常用的是Dreamweaver。这两种都是使用最多的HTML网页制作工具,我使用的是Dreamweaver cs6,因为这套软件提供了一套直观的可视界面,融合了html5一些新的内容。包括网格布局什么的。
学习内容
HTML、CSS和JavaScript。html是内容,css是表现,javascript是行为。前端开发的门槛其实非常低,与服务器端语言先慢后快的学习曲线相比,前端开发的学习曲线是先快后慢。所以,对于从事IT工作的人来说,前端开发是个不错的初入点。也正因为如此,前端开发的领域有很多自学成“才”的同行。html是最基础的,现在流行的是html5设计,先学会网页布局。css是用来美化html页面的为页面提供布局和格式。最后再学javascript。如果你把每天看电影、看电视剧的时间用来学习,我想一个星期入门是没有问题的。
网页设计师前景
遇到很多想换行的朋友,第一句就问,这行赚钱吗?我相信一句话,没有付出,是没有回报的!前面已经说过了,咱们这行门槛是很低的,所以薪资阶段也不一样。8000初入这行的现在还普遍,工作经验2年以上,有很多代表性作品的时候,工资在13000左右;高手级别的估计在2000左右,网页设计师课程一般包括:Photoshop、Fireworks、用户界面设计实操,xhtml、css、dreamweaver、网站架构与网站策划、flash动画制作,域名与空间、ftp、dhtml、javascript、动态交互网站(asp、php、aja)
网页设计如何把握用户心理
这篇文章从一个眼动实验得来的对长网页的阅读习惯,以及八年后测试发现用户行为的惊人变化。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分享网页设计如何把握用户心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眼动研究
一开始,人们不知道电脑屏幕可以滚动,直到1997年长网页才开始普及。然而,在那个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可以滚页,但还是不习惯。
在无限加载都见多不怪的今天,不滚动的网站反倒罕见,甚至很多网站都用首页作为封面,内容实际上是从第二屏才开始。
2010年,Jakob Nielsen做了一个眼动实验,发现用户平均花费80%的阅读时间在首屏。
2018年,Nielsen Norman Group(尼尔森与诺曼创办的体验设计咨询公司)里的Therese Fessenden又做了一次实验,发现最新数据与八年前已有显著的变化。
二、用户原则
中国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似乎是近十年才出现的新玩意,然而,人机交互的学术文档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源于心理和计算机科学。可见,用户体验研究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1.时效性
在过去的八年里,用户的关注点已经从页面顶部开始扩散,而且这种变化并不小,原因有二:
首先,在触摸了更长网页之后,用户更习惯于滚动翻页。
其次,网页设计更加先进,吸引用户不断滚动页面。很多网页在设计上上下功夫,让用户觉得需要继续往下看才能看到完整的信息。
2.设计原则
以前写论文时,经常遇到几十年前的人机交互研究,在如今国内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这对我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我甚至怀疑这些老旧的研究是否有参考价值,毕竟,这么多年来,设备体验和软件设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看不看都是一个问题。
如上所述,尼尔森的可用性原则是1995年的东西,那时,我的电脑还是DOS系统,这些老旧的设计原则对今天的体验设计有帮助吗?
尼尔森自己就验证过了,分别在1994年、1997年和2007年跨度13年的验证,发现过去大多数可用性问题这么多年来大部分都照旧存在,很少有变化,通常与技术更新、设计规范、用户习惯等相关。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社会习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但是人的心理千百年来亘古不变。
实际上,体验设计存在着两个层次。表面上看,这是暂时的行为认知,在更深层次上,这是人的本能和需求。前者会随时代而变化,后者是难以改变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