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当前位置:贝知网>知识分享>服装设计>高山族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高山族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时间:2022-09-05 服装设计

高山族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高山族民族服饰特点介绍

高山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高山族服饰主要就是以红、黄、黑,这几个颜色为主要的颜色。那么关于高山族的民族服饰,你具体都了解多少,高山族的服饰究竟有哪些的特点,关于这些,你是否都清楚呢?一起来中国服饰文化中往下了解看看吧!

高山族的民族服饰特点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

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高山族民族介绍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2008年,总人口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1]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大陆的高山族的人口数为3479人。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中国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主要的应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纹面的泰雅族妇女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杖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北宋、南宋、元朝、明、清代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大陆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5]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5]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成功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5]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的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