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和很多的少数民族一样,他们拥有着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属于自己的特点。那么关于佤族服饰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佤族民族有哪些的特点呢?来中国服饰文化中往下了解一下看看吧!
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织而成。线料有棉线、麻线、彩色毛线。棉线采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树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泽,成色均匀自然。
佤族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服装上的外在表现。佤族服饰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黑色基调上谋求色彩及样式的多样化,佤族还在服饰上合理搭配精美的图案和头箍、耳坠、珠串、项圈、手镯、腰带等饰物,达到色彩对比鲜明,线条流畅、简洁大方的视觉效果。
佤族传统服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大背景下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头裹包带加戴饰花圆帽,或头戴彩线龙套,长袖衬衣外罩斜襟布纽圆领小褂,下着微摆长裙,是沧源县岩帅大寨妇女的服装特点。小褂上银白的泡丁装饰,大银项圈,色彩艳丽的插花头饰和色彩浓烈的横条线饰长裙,展现了岩帅大寨妇女服饰色彩夸张热烈的风格。勾勒了岩帅大寨妇女开朗大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性格。
上着圆领斜襟布纽长袖衫,腰系白色海贝饰物“布鲁”,下着编织精美图案的筒裙是岩帅岩丙妇女的得意服饰。岩丙妇女的服饰特色集中体现在象征财富,享有100多年历史的“布鲁”和代表山川河流,象征子孙兴旺的筒裙图案。
沧源县帕良帕秋妇女服饰风格相近,妇女头裹方巾,上着圆领斜襟布纽长袖衫,再配以耳坠,项圈等饰物,下穿蓝色、土红色等横条形纹饰筒裙,腰系布带,行动处可见色彩起伏流动之美。然而帕秋另有黄色彩条与它色彩条相配饰的筒裙,更显出明丽之风格。
蜂桶鼓舞之乡曼来,妇女爱装风格迥异。上穿圆领斜襟布纽长袖裳,衣裳有黑色和藏青两色。下着筒裙,有白底棉布或土红色底棉布加入红色或黄色条纹的筒裙,有湛青底棉布加织满天星点毛线花筒裙。精妙的是,裙上垂挂彩色毛线编就的裙坠。坠随裙动,飘逸妩媚,风情万种。
女子服饰的风格特点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猪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益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省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
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到今日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应该被尊重。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经过一个个朝代的更替,也才有了如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