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文化:壮族的传统服饰
当前位置:贝知网>知识分享>服装设计>壮族服饰文化:壮族的传统服饰
壮族服饰文化:壮族的传统服饰
时间:2022-09-04 服装设计

壮族服饰文化:壮族的传统服饰

壮族的传统服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壮族的妇女很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织出的布都是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在中国民族中是很有名的。在壮族的服饰上,男子的与汉族的没有多大区别,女子的服饰颜色艳丽,一起欣赏下中国服饰文化之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着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得气候适合其生长。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就行了。

藏族服饰的由来

藏族民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星辰。藏族民族服饰的习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体现着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藏族民族服饰有着一种天边的时尚,是少数民族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藏族民族服饰的由来吧。

1.自然地理因素影响

藏族人民聚居区大部分属于高寒季风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零下三度到十二度之间,年温差小,而早晚温差大,一年数月是晴朗少云的天气,而且干燥多风沙。由于气候寒冷,决定了藏族服饰多由保暖、厚实的材料制作而成。形制特点简洁、包裹严实、肥大宽厚、以便抵御严寒、阻挡风沙、保护身体。藏袍就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由藏族先民创造出来的。其厚重与封闭的造型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空间,胸前挤出的囊袋充分体现了藏装的实用方便的特征。另外,作为游牧民族的藏族先民,早期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一年四季的长途跋涉,使他们必须选择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藏袍就有着既可当被盖又可当行囊的功效。

2.生产力因素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自然环境恶劣的时期,藏族先要以狩猎为主。他们以动物的皮毛制衣为裳,抵御风寒、保护身体。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游牧经济的形成,生产资料也扩展到了兽皮、兽肉、奶制品、毛织品等。而陶纺轮、染料的发明,又使藏服的发展更进一大步,进入了一个缤纷绚烂的织物时代,氆氇、帮典、长袍、靴子等服饰品相续登台。

3.宗教文化的渗透

藏民的服装中有一种由‘雍忠’符号、太阳、月亮、火组成的图形。“雍忠”是藏族苯教中的一种原始符号,意思是坚固不变的意思。而顺时针的“雍忠”在佛教中是释迦牟尼的瑞相,在古代还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的化生。因此藏族服饰中,常以日、月、火的纹样连用,作为一种咒文。另外,十字纹样也是藏服中常见的图案。“十”在佛教的教义中是完美十足的意思,人们爱在服装中以十字相绣,是多种动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或是乞求佛祖保佑,或是为了审美,或是为了辟邪。因为他们认为人的一生中,逢13岁、25岁、37岁、49岁等都是恶年,在穿上绣有这种图案的衣裳后,可以驱邪消灾。

4.多民族的文化印记

在今天的藏装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印有青莲花、旗檀花、菩提叶、萨达花以及摩偈枷罗、金翅鸟等一批颇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吉祥图纹,这些都可以从尼泊尔、印度等南亚文明中找到文化相互影响的印记。此外,明清时期印度与尼泊尔妇女服饰曼妙的曲线与装饰也受到了藏族悠闲阶层妇女的青睐。于是一种新的绸料短袖合体藏装便由此而生。它既吸收了南方服饰的简洁轻便,又保留了藏族服饰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此开始流行起来,影响至今不衰。

5.战争的影响

战争既给人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有时却在不自觉中推动了某些新事物的产生。如藏装服饰中镶边的习俗则是由藏族英雄的勋章演变而来。在古代,吐蕃赞普为奖赏在作战中英勇的武士,就授予一种围带,将两头连接起来,斜套在左肩上右臂下。而这种围带分为三种:一类为水獭皮,二类为虎皮,三类为豹皮。得此奖的士兵便将围带封制在衣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藏服镶边。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飞快的年代,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我们应该保护,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本民族自身的风貌与时代精神,这让我们对藏族民族服饰的现代化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