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介绍,土家族民族服饰
土家族拥有着自己的语言,平时族人们交流,都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那么关于土家族的民族服饰,你又了解多少,土家族当地的服饰有哪些的特色,这些你是是否都清楚呢?一起来中国服饰文化中看看介绍吧!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土家族服饰也包括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幅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物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了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土家族服饰。同时,土家地区的名个阶层服饰也同渐拉开距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仪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大率士大夫之服雅,富贾之服华,城市之服时,乡村之服古。”(《永顺县志》)。虽然服饰己渐丰富,但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仍非常简朴,据湘鄂渝黔部分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记载:土家族服饰“俗尚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己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上家俗谚所云:“妤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从此,崇尚俭朴、天然去雕饰的淳朴之美,成为士家族服饰的一种朴素审美习惯。不过,土家族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这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随着日月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土家族服饰文化正日渐消失,当今土家族地区政府及各界人十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下,2002年,湘西自治州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首次改革,并深入研发和推广土家族优秀的服饰文化。大家共同努力之下的现代土家族服饰,不仅仅只是延续着土家族最瑰丽的文化特色,还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在湘鄂渝黔的土家地区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欢迎。
小结:土家族民族服饰,虽然当地有所保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的很少有人穿了。很多都是民族活动,才会穿民族服饰。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说起东北,你会想起什么?是粗犷豪爽?还是买菜用车拉的霸气?曾经在网上兴起了一个话题,说的是北方和南方的生活差异。南方人买菜都是买一小点,而北方人买菜是一车一车的买。可见南北差异是很大的,那么东北的少数民族服饰跟南方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往往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戴各式耳环。
鄂温克族服饰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顼、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
蒙古族服饰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北方通常是比较冷的,所以在民族服饰上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北方服饰多以御寒为主,而南方的就显得比较单薄了。